一九四六年,第一批汰漬開始公開銷售,那是市場上第一個能深層洗淨衣物的合成清潔劑—可以去除泥巴、草葉、芥末污漬,「又不會讓衣服褪色無光」。汰漬讓「白還能夠更白」的優點十分明顯,打敗市場上所有品牌,成為一九四九年的洗衣粉冠軍。寶僑自己旗下的Oxydol、Duz、Dreft 等其他清潔產品黯然失色。
汰漬問世後,寶僑其他產品的銷售一落千丈,此時已經接任總裁的麥艾羅面對質疑時,輕描淡寫指出:「如果我們不〔用這種科技〕,別人會拿去用。」行銷團隊的任務是大聲宣傳「現代洗衣日的奇蹟」(Modern Washday Miracle),推銷汰漬可以讓數百萬美國家戶不再為「麻煩的洗衣日心煩」。
寶僑的成功
寶僑製造具備清潔效果的家庭日用品。興盛超過一世紀,在產業中一而再、再而三重寫規則,自我轉型。最重要的是,顯示迎接新知識後,原先的知識不會因此變得多餘,反而是關鍵的輔助功臣。
寶僑得以領先對手,靠的是利用其他領域的新興事物,公司努力吸收新知識。換句話說,轉向主要由內部來決定與帶動。
哈伯史坦評估汰漬將帶來的影響,指出寶僑將「再也不是肥皂公司」,轉換成「前景靠技術決定的實業公司」。
一九四五年時,寶僑雇用一千五百多名科技院校畢業生,技術人員的數量是汰漬上市前的三倍,從一家創始人靠雙手攪拌煮皂鍋的家族企業,搖身變成為奠基於三大知識基礎的企業:機械工程、消費者心理學、有機化學。三個知識領域合而為一後,帶來無人能及的汰漬。
當然,自汰漬剛推出的早期歲月之後,我們的世界已經又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便是寶僑,如果要再度屹立不搖十年,依舊需要新知識的浪潮助陣。不過,寶僑的公司史一樣,提醒了我們勇於自我蠶食的重要性。
自我蠶食發生在公司選擇搶先以其他可能沒價值的產品或製程,取代原先的產品或製程。這點尤其重要,因為先進者所擁有的任何結構性優勢頂多是一時的,例如製造規模、品牌辨識度、商業機密等等。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魯莽行事,但如果執行長唯一扮演的策略制定角色,只有在基層已經完全證明新事業能成功後,才宣布公司的新方向,那麼執行長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就相當低。
有遠見的現任市場領導者必須意識到,公司必須不斷拓展至新的產品類別,也一定得保持紀律,願意把新事業擺在舊事業之前—而不是把機會拱手讓給終將帶來破壞的後進者。
*作者為俞昊,瑞士IMD洛桑管理學院創新樂高教授、AMP進階管理學程主持人。2015年獲選Poets&Quants「全球四十歲以下頂尖四十位商學院教授」,2018年名列Thinkers50雷達名單中「最可能型塑組織管理與領導未來」的三十位管理思想家。曾替Mars公司、快桅(Maersk)、戴姆勒(Daimler)、伊萊克斯(Electrolux)等頂尖企業提供客製化課程。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躍競思維》(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