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搭捷運能否安心滑手機也會影響壽命?原來影響健康的因素不只運動和飲食

2019-04-28 08:40

? 人氣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27日出席思沙龍「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座談會時指出,健康是社會科學,影響健康跟壽命的因素,很多人說是運動跟飲食,研究卻發現,是社會支持跟互動。(蔡親傑攝)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27日出席思沙龍「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座談會時指出,健康是社會科學,影響健康跟壽命的因素,很多人說是運動跟飲食,研究卻發現,是社會支持跟互動。(蔡親傑攝)

醫學與社會科學間看似相差甚遠,事實上卻牽連緊密?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透過在不同治安的地區坐地鐵時腎上腺分泌的情況,以及讓座時的多巴胺分泌指出,健康是社會科學,影響健康跟壽命的因素,很多人說是運動跟飲食,研究卻發現,是社會支持跟互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龍應台基金會舉辦思沙龍系列活動,27日以「當每個人都老了: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 」為題,邀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為講者,並由前立委楊玉欣擔任主持人,一談健康、醫療與現今社會間的關係。

20190427-思沙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左)、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中)27日出席「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座談會,右為企業家林百里。(蔡親傑攝)
思沙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左)、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中)27日出席思沙龍「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座談會,右為企業家林百里。(蔡親傑攝)

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健康?

楊志良說明,健康不是只有生理,還有社會的層面,醫學上有句話:「 Medicine is a social science in its very bone and marrow.」醫學從骨頭到骨髓都是社會科學,像去做醫療時,常常老師的肺都是白色的,因為都要用粉筆,礦工則是黑色的,因為有塵肺症,這就是社會環境的影響。

楊志良談到,所謂健康是從微觀到宏觀、從生物醫學到社會科學,如果全球暖化,生物就活不下去,這是健康的一部分,「別的物種活不下去、生態被破壞了,這是不是醫學?別人認為不是,我認為是。」

而在微觀上,楊志良指出,不只是細胞、基因,還有如大數據醫療等面向,現在所有用藥、影像都可以上雲端,只要把數據放進去,馬上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情況,台灣有最好的健保資料庫,要做可以很快做出來,另外在複製技術方面,以前說靈長類無法複製,但去年中國大陸複製出2隻獼猴「中中」跟「華華」,他並感嘆,人已經快變成上帝、永垂不朽,不超過20年,幾乎所有癌症都可以治療了。

在宏觀的健康方面,楊志良進一步說明,影響健康跟壽命的因素,很多人都會說是運動跟飲食,但最後研究卻發現,是社會支持跟互動,他並以治安狀況舉例,表示現在台灣坐捷運都在滑手機,可是像在紐約坐地鐵,要一直抱著包包怕被搶,腎上腺分泌一直維持在很高水準,所以美國有研究,如果在好的社區,跟住在哈林區,狀況會完全不一樣。

20190427-思沙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27日出席「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座談會。(蔡親傑攝)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明,健康不是只有生理,還有社會的層面。(蔡親傑攝)

楊志良:預估餘命最好的方式是「你覺得自己還能活多久?」

楊志良也提到,要預估餘命,很多人都會說是要看血壓、血糖 、膽固醇等,但最好的預測其實是:「你自己覺得你還能活多久?」他說明,這就會改變人的生活模式,如果覺得還能再活10年 ,就會戒菸、去運動,覺得剩2個月就要走了,就不會去改變,所以健康是social science,是社會科學。

楊志良並就社會支持與互動的論點指出,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去年設立「寂寞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英國有900萬人是寂寞的,世衛組織也說,寂寞是對健康最大的傷害,另一方面,幫助別人則比運動更快樂,「你讓座給別人,有沒有微微的愉悅感覺?」他說明,那是多巴胺,是讓人愉悅、健康的內分泌,所有物種裡,人類最會互相幫助,孟子說:「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其實這不是利他,而是利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