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成長180%(營收成為2.8倍)並不是不可能,但如果這個成長必須要靠燒掉$1.8B的現金去實現,那表示這個成長不是有機達成的,那們三年後就算營收抵達$1.3B,要上市還是得面對投資銀行和大型法人客戶嚴酷的質疑。
換個角度看的話,也許投資人並沒有這麼短視,而是像當年PayPal上市一樣,向未來預估了二十年以上的財報,推算出自由現金流並賦予每一年適當的折扣率,從而算出折扣現金流估值為$18B。
我想這輪投資人肯定是採取後面這種估值法,風險資本基金要投資一百萬美元到一家還沒營收的初期新創是一回事,大型機構投資人要投資上億美元到一間晚期新創則是另外一回事,沒有做足DCF分析和估值報告備存的話,到時候如果嚴重虧損,基金或者投資控股公司的投資人提告起來就沒完沒了,更何況大型機構投資人有不少根本都屬於受證管會監管的基金類型,民事訴訟打完搞不好還會被聯邦調查局請去喝咖啡。
那這裡問題就來了,如果現在的估值是從二十年(或更長)的預估財報推算出來的,那投資人已經在自打嘴巴了——因為臉書成立也才不過十二年,現在信誓旦旦地說臉書會被Snapchat取代,那麼十二年後當千禧世代開始成為人父人母,不是也應該會被新一個世代的通訊軟體取代。
若真如此,估二十年的財報是在估哪一國的?
Snapchat的投資人,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如果DCF估值也不合理,那會不會是「恐懼銷售」?投資人會不會在賭臉書將會被無法吸引到千禧世代的恐懼壓迫,從而出手高價收購Snapchat?
畢竟2013年市場就曾謠傳臉書開價$3B收購Snapchat,而被Evan Spiegel拒絕,最終馬克先生是花了更加驚人的$22B收購營收只有$10M的Whatsapp。現在臉書帳面上還有超過$20B的約當現金,第一季光靠營運就產生$3B的現金流,要收購Snapchat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若真是如此,我想Snapchat這一輪募得的$1.8B,除了加速營收成長外,應該會有相當大的部分投入「能提升臉書恐懼感的功能」的研發。也就是說,Snapchat將繼續把新功能的研發重心放在阻止千禧世代開始使用臉書這上面,而將轉換成營收的可能性拋在腦後。
事實上從Snapchat最近幾個大受歡迎的功能——特別是換臉——看來,這很明顯是Snapchat的策略,也就是開發大量看起來根本沒有產生營收可能性的功能,如果有一兩個成功走紅,就瘋狂重壓宣傳,讓使用者在最終失去興趣前每天都花更多時間在Snapchat上。而千禧族群每多花一分鐘在Snapchat上,就少一分鐘可以去嘗試臉書、Whatsapp或Instagram等應用,臉書的恐懼水位也就有可能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