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的決勝關鍵:交易流

2016-04-29 06:50

? 人氣

明星基金經理人比爾米勒在金融海嘯時賠掉過去15年幫客戶賺到的錢─顯然市場上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取自網路)

明星基金經理人比爾米勒在金融海嘯時賠掉過去15年幫客戶賺到的錢─顯然市場上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取自網路)

包含創業家在內,一般人對於風險投資有著許多誤會,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以為風險投資是一場機率的遊戲,特別是那些將「投資組合中二十間公司只要有一間實現超額回報,就能彌補其他十九間的損失」朗朗上口的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沒有比這更天大的誤會了。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機率的遊戲,意味著他覺得只要平均下注在二十間公司,就能穩穩賺到總體回報,但這是典型的弄錯樣本空間的「偽」機率論述。

如果樣本空間只有二十間新創,那當然可以說是機率的遊戲,但事實上每一年全世界新創的總數量可能高達幾十萬間,就算這裡面有Uber或者Airbnb這樣的超級新創,全部平均下注的風險資本家肯定賠到脫褲子。

有些讀者會說:「廢話,當然不會阿貓阿狗都投啊,一定是只投最有潛力的二十家啊!」

這種講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其實是建立在兩個重要的假設上:(一)風險資本家能看到所有幾十萬間的新創,以及(二)風險資本家能從這幾十萬間新創挑出最有潛力的二十家。

面對這兩個假設,一般人都會認為(二)比(一)重要,尤其在台灣,觀眾每天打開電視就會聽到新聞主播使用「抓準商機」、「眼光精準」、「掌握趨勢」這類的用詞,聽久了觀眾都不知不覺地以為外面真有一個人種,能夠像每次段考都是第一名的王聰明一樣,總是能夠找到「正確答案」——那個能讓風險資本家賺取超高額回報的下一間臉書

但事實上是沒有人能更準確預測未來,就連曾經連續十五年打敗標普五百指數的(前)明星共同基金操盤人比爾・米勒,都在金融海嘯期間一口氣賠掉比過去十五年為客戶賺到的更多的錢

但在風險資本的世界中,(二)還不是最難的部分,大家想想(一)吧:要怎樣才能看到全世界每年幾十萬間的新創?

這是風險資本和市場金融最大的差別。在公開市場上,不管你是台灣的菜籃族,或是開設了401K退休帳戶的美國上班族,乃至於曾經呼風喚雨的米勒,基本上只要有錢就能開戶,只要開戶就能夠交易任何在公開市場上的股票。所有有在公開交易的股票你都看得到買得到,有些也許交易量比較小,不容易成交,但基本上沒有你看不到或買不到的股票。

但在風險資本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每個人都知道臉書投資者賺翻了,但當初有機會看到臉書投資案的風險資本家,可能各不會超過三十個,這世界上多得是根本沒看到臉書這個案子的風險資本家。換句話說,就算真的有所謂「眼光精準」的風險資本家,看不到這個案子也是白搭。

換句話說,風險資本家真的的決勝點,在於(一),也就是盡可能地看到那幾十萬家的新創中最大的一部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