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察:清真食堂爭議與「穆斯林恐懼」

2016-05-30 22:05

? 人氣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3。(BBC中文網)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3。(BBC中文網)

英文中有「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仇外」(xenophobia)等字。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以來,「伊斯蘭恐懼」(islamophobia)也被廣泛使用。近年在中國發生一系列與新疆穆斯林有關的暴力襲擊後,中國媒體輿論也越來越關注中國所謂的伊斯蘭化危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天前《寧夏晚報》報導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永寧縣要將學校食堂全部改為清真食堂。報導引起網絡熱議,大部分人指責當局厚此薄彼的做法。有人說,都是納稅人,憑什麼要以大多數人的代價優待回民?

面對輿論指責,《銀川晚報》周五(27日)發表更正聲明說,之前報導銀川永寧縣學校食堂均改為清真餐飲並不準確,實際情況是「將實現縣內所有學校都設立清真食堂(灶)」。

不過,可能是討論涉及敏感的宗教和民族問題,許多發表在網絡上的相關報導都無法打開。最近幾次涉及西北地區穆斯林的討論也遇到類似情況。

上月引起網絡爭議的話題還有青海回族軍閥馬步芳故居以及馬步芳受到正面評價,寧夏使用阿拉伯語路牌和標示牌受到許多批評。

「伊斯蘭恐懼」

「伊斯蘭恐懼」或反穆斯林情緒一般指針對穆斯林的歧視,仇視和無知。根據牛津英文詞典解釋,「對伊斯蘭的強烈厭惡和恐懼;對穆斯林的敵視和歧視」。

雖然「伊斯蘭恐懼」被廣泛使用,但卻是個爭議很大的詞。有確信「伊斯蘭恐懼」確實存在者認為,「伊斯蘭恐懼」是種族主義的一種,是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關係中現有不公平體系中特別針對所謂穆斯林威脅的一個方面。

懷疑者認為,「伊斯蘭恐懼」這個詞缺乏清晰定義,過於模糊,似乎包含了所有能夠想到的針對穆斯林的存在的和指稱中的仇視。也有人認為不能將「伊斯蘭恐懼」等同於種族主義。

歐盟將「伊斯蘭恐懼」定義為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及相關事務表現出對恐懼和偏見,認為它是違反人權的一種,並且危及社會凝聚。

穆斯林同基督教的歐洲有悠久的敵對、衝突的歷史,因此現代歐洲的「伊斯蘭恐懼」許多源自歷史成見,諸如認為伊斯蘭世界相對於歐洲封閉、保守和落後,以及社會的重男輕女。

漢語穆斯林

而處於上述網絡爭議核心的回民是文化上被同化,但保持了伊斯蘭教習俗的少數民族。這些人以前被稱或自稱為「漢族穆斯林」或「漢語穆斯林」,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進行民族識別工作中,回族才被認定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中國的回民並不像西方穆斯林那樣具有歷史上同主流社會衝突的包袱,因此中文互聯網中針對回族的爭議幾乎不涉及歷史成見。但同西方一樣的是,中國網絡輿論似乎放大了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存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3。

最近中國網絡關於伊斯蘭化的爭議中,大部分的批評還是就事論事,比如對「漢語穆斯林」開始使用阿拉伯語的問題,也有少部分評論將伊斯蘭宗教和穆斯林同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掛鉤。

從西方關於「反猶」和「反猶太復國主義」的區分看,針對整個種族和宗教的歧視和仇視被歸為種族主義,而針對政治極端主義的批評則被認為是合法的正當批評。

中國涉及回民和伊斯蘭教的網絡爭論在範圍和強度上似乎都遜於西方的「穆斯林恐懼」,英國有右翼評論人士渲染本土穆斯林威脅,將倫敦成為「倫敦斯坦」。不過雖然中國的批評者似乎還沒有把矛頭指向回族自治區這個制度,但相當部分批評的矛頭是對凖中國現行的民族政策,特別是批評者眼中的民族「優惠」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