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當年林毅夫為何潛逃到中國?

2019-05-19 06:50

? 人氣

20190514-林毅夫專訪-叛逃40周年專題。時任中華民國陸軍上尉連長的林毅夫,於1979年5月16日由金門叛逃至中國。(新新聞攝)

20190514-林毅夫專訪-叛逃40周年專題。時任中華民國陸軍上尉連長的林毅夫,於1979年5月16日由金門叛逃至中國。(新新聞攝)

拜讀林毅夫表哥李建興的專文:「我的表弟─40年回不了家的林毅夫」,終於解開我長年的疑惑—為何深受國民黨黨國栽培,又有父母與家室在台灣的台籍優秀軍人,會於1979年5月某日在金門馬山最前線泅海到中國大陸?林毅夫本名林正義,後改名為林正誼,最後改名為現在的林毅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2年,林毅夫給其表哥李建興說:「3年前,我拋妻別子離開家鄉,回到大陸,並不是出自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長久的思索和周密的計劃,這一點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的。從我選擇進入官校以後,我的內心就一直存在著一個不解的矛盾,一方面,我是一個臺灣人,因此,我希望為臺灣的政治地位而奮鬥;一方面,我又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我也不斷憧憬著中國的強大。對於個人來説,只要我在蔣軍中堅持下去,飛黃騰達並非不可及之物,但內心這個衝突,卻永遠得不到解決。所以,回歸是我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出路。……」

可見林毅夫將文化的中國與政治的中國混在一起,因他從小在國民黨黨國教育下,讀了許多中國的文史地,對文化與歷史的中國十分嚮往,因此也認同中國是其「祖國」,但是他對國民黨百般醜化中共很不以為然,認為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常發生動亂,改朝換代時總是有千萬人頭落地,滿清末年又淪為外國殖民地,是因為經濟問題所致,因此埋下有朝一日偷渡到「祖國」、為「祖國」效勞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幫助「祖國」發展經濟,提升祖國的國際地位,讓中國人民擺脫歷史「成王敗寇」永無休止的輪迴,志氣不可謂不高。

只是從一個原本反對「共匪」參與聯合國的學生領袖,轉讀軍校與企管研究所,畢業後服兵役,在前線泳渡、奔赴「匪區」投共,這個變化未免太大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林毅夫說:「這個轉變背後就是要讓中國強起來,要讓中國被人家尊重。」他說,當年參加保釣學生運動後,發現中國沒有受到尊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軍事力量怎麼強起來?毛澤東說槍桿子出政權,所以當兵去了。」而在當兵4年,他說自己讀比較多歷史而受影響,最後決定游到對岸,「變化比較大,但追求的是一樣。」

圖6,林毅夫攝於揚州瘦西湖。(李建興提供)
林毅夫攝於揚州瘦西湖。(李建興提供)

林毅夫決定行動的時機,就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改革開放政策的5個月後,也是中美正式建交的4個月後。加上他認為國民黨只是在利用他當從軍報國的「樣板戲」,可能因此認為對岸的中國才是他心目中的「祖國」,忘了真正養育他的是台灣人。他說:「追求中國的偉大復興,只有在中國大陸才有可能。」這跟寫《龍的傳人》的侯德健基本上類似,2人都是將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混在一起。不過說真的,當年台灣是戒嚴時期,與中國一樣沒有民主,所以做這樣的決定,坦白說,也並不唐突,因為2者只是半斤八兩而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