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眾議院5月7日全院無異議通過了「2019年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19),從法案內容來看,美國國會認為自去年3月通過台灣旅行法後,行政部門在台美高層溝通方面做得並不充分,國會也支持美國對台灣的軍售常態化,認為行政部門要更積極地協助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並且在法案生效後180天內,依深化台美關係的原則,檢討修訂對台關係指導綱領,不僅要下發行政單位,也要向參眾兩院的外委會提出報告。這個法案尚待參院討論,但以當前美國國會反中挺台的氛圍,通過只是早晚的事。
無可諱言,台灣保證法的措詞比以往更具體,給行政部門的壓力也更大,象徵了台美關係的升級,有人為之雀躍,但也有人為之憂慮,認為福兮禍所伏。個人認為,從美中台戰略三角的角度來看2019台灣保證法,或許可以更了解台灣的處境以及自處之道。
美中台戰略三角真正值得觀察的重點有二:(一)美中關係是競或和;(二)美中實力差距是大或小。在美中台戰略三角中,美中才是主角,台灣只是配角,自主性有限,而且得看美中關係是競或是和、實力差距是大或小而定。身為配角,台灣得到的,不是連帶利益,就是連帶損害,台灣損益表就是此二者的加加減減。以下用一張表來簡單說明台灣的處境。
從過去超過半世紀的歷史來看,美中關係有兩個時期明顯處於競的狀態,一是從1950初到1970年代(A象限),一是川普執政期間(B象限)。有趣的是,在這兩次的競爭關係下,台灣都向美國一邊倒;第一次是國民黨兩蔣時期,第二次則是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後。在第一個時期,美中是敵對關係,美中實力差距相當大,因此台灣獲得的連帶利益大,例如中美協防條約對台灣安全的保障,國際上的支持等等;至於連帶損害則較小,只有一些小的戰事,且侷限於金馬地區。在此一架構下,兩蔣實際上是沒有選擇,只能向美國一邊倒,但台灣損益表是正數。
美中第二次競爭關係,發端於歐巴馬第二任,川普則更進一步升級,雖不若第一次那樣高度敵對,但也是中美建交以來未曾見之狀況,惟此時美中實力已大幅縮小,大陸的全球影響力日增。馬英九的第二任已漸失美國的支持,蔡英文執政後,拒絕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立即陷入低迷,並且一面倒向美國,附和美國的政策。此時台灣看似獲得不少的連帶利益,例如川蔡通話、過去兩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有關美台關係的建議、台灣旅行法、美國國務院核發有關台灣潛艦國造的行銷許可證(marketing license),再加上最近的台灣保證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