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凌晨,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一封致員工的信稱,「公司多年前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緩衝區已經消失,每一個新產品一出生,將必須同步 『科技自立』的方案。」
原本「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裏的備胎。」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華為的提前準備和技術積累,被認為是其不會像中興那樣陷入停滯的理由。
黃錦輝分析,長期來看,華為依然有籌碼,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華為握有數量可觀的專利,能夠與美國等企業分庭抗爭。
比如,華為正在與高通進行專利談判,路透社透露,雙方的和解方案中就包括在5G技術領域進行交叉專利授權。如果完全撕破臉,中美在5G時代是「雙輸」的結局。
專利數據統計公司IPlytics發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約6萬多件,中國企業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約佔35%,華為以15%的佔比名列第一。
此外,華為可借已儲備的元器件完成短期的生產。海通證券分析稱,華為對此有預期準備,儲備大量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
「如果美國商務部在150天內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我們判斷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超過一年時間則需觀察華為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的進展。」
華為還有一個籌碼,即與美國企業的利益捆綁。華為並未上市,但華為在美的供應商「應聲而跌」。5月16日,美國晶片供應商高通與博通的股價分別下跌4%和2.33%。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NeoPhotonic暴跌20.63%,創下近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華為的回應稱,(出口禁令)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分析人士認為, 美國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巨大,很多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利益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是借助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產品進入全球,如果真正「脫鉤」,會損傷美國整體產業競爭力。
中美科技自起爐灶
相比於貿易領域的「邊打邊談」,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上的碰撞更加激烈。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金刻羽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分析,中美之間在貿易領域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卻依然還在打貿易戰。但科技領域,則是完全另一番光景,比如人工智能等,如果拉到了更多的數據和市場,就會有更大的機遇,因此中美在這個具體領域就會進行真正頭頂頭的競爭。
「我想像一個世界,一分為二,一半用中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另一半用美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這樣做明顯會有巨大的效率減損。」
黃錦輝也同意中美間在科技上「分野」的可能性。但他認為這並不是新聞,以前無論是3G時代、4G時代,甚至是電視技術、高清視頻等,新技術的出現都伴隨著劇烈的標準之爭,長期來看,依然是商業力量的推動力來決定最終誰會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