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不景氣 水泥產量又過剩
水泥產量過剩導致採礦量大減,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一名從事礦業的業主透露,過去10年台灣平均每年消耗2500萬噸的水泥,如今建材用料改變、水泥用量從一平方公尺100公斤減至60公斤。更重要的是,水泥產業高度仰賴原料,並且會視市場需求決定大理石開採量,因此當國內房地產不景氣、加上重大公共工程需求減少時,水泥需求自然直直落,大理石礦開採量也跟著大減。
以2008、09年金融海嘯時期為例,當時經濟情勢不佳,水泥產量便開始直直落,從2005年的1989萬公噸減少至去年的1344萬噸,整體非金屬礦物產量也因大理石產量銳減影響,產量從2690萬噸減至1830萬噸,10年來產量少了31%。
2013年起,礦務局、工業局也開始針對非金屬礦物中開採量最大的大理石進行總量管制。根據礦務局資料,大理石礦開採上限從2368萬公噸降至2296萬公噸,實際開採量也僅上限額的8成。
業者維持利潤 協議配額外銷
然而,國內業者為了使水泥價格不致崩盤,私下協議每家供給配額,配額以外的產品除了銷毀、就是賣往海外。也因此即使礦務局祭出總量管制,仍不見有業者因此受影響。「你看這幾年哪家礦場有因為少了原料而停產的?」業者說,像亞泥、台泥等大型礦場,原本開採、製造水泥的成本就低,透過協調配額及外銷,仍能維持一定利潤。
旗下擁有潤泰水泥的潤泰精密材料,5月底召開股東會時即稱,政府打房政策間接造成水泥與相關建材需求減少,接下來將以開拓海外市場因應。經濟部的水泥產量及外銷量統計也顯示,2013年前台灣的水泥外銷佔比都高達3成以上,在2008、09年金融海嘯期間更一度高達5成,直到近2年才降至2成。
成大建築系教授:破壞國土外銷水泥 有道理嗎?
業者用外銷穩住獲利,卻把外部成本留給島內其他人承擔。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直言,水泥從開採到煉製都會製造污染,就連房子拆掉後也是四處傾倒,造成環境負擔。當水泥產量過剩,業者就賣往國外,「破壞自家國土、把水泥便宜賣給人家,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