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要為女總統歡呼?

2016-06-22 06:3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16日出席陸軍官校92週年校慶,並於校閱三軍儀隊時行舉手禮。(顏麟宇攝)

蔡英文總統16日出席陸軍官校92週年校慶,並於校閱三軍儀隊時行舉手禮。(顏麟宇攝)

前陣子希拉蕊・柯林頓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的消息攻佔各大新聞版面,類似的狀況在蔡英文成為總統候選人及當選時也發生在台灣,現在蔡英文已正式成為我國民第一位女性總統了。記得當初這別具性別意義的大選結果出爐後,接著就發生新行政院名單90%都是男性的事件,社會也自那開始進入了一連串的討論,直到最近學者畢恆達也持續發表相關見解評論此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女性總統自然是一種開創,但男性內閣事件正是個最佳證明:「女性總統不等於有性別意識的總統」。本文即欲探討此事實下,蔡英文的當選是基於什麼理由還能是種性別意識的抬頭?其中有什麼性別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同時打破「玻璃天花板」與「玻璃牆」

維基百科在蔡英文簡介中特別有這樣的敘述:「 ……首位未婚、未擔任過地方首長、首位同時擁有閩南、客家和臺灣原住民族三種血源的總統。亞洲首位非出生政治世家的女性總統……」。蔡英文身上有許多突破性的特徵,不只在性別層面,她在族群、家世背景、政治經驗上都創了好些先例。

這當然顯示出我們正邁向多元及高流動性的社會,而且進一步從女性在社會上的處境討論,蔡總統更同時打破了「玻璃天花板」與「玻璃牆」的束縛。

「玻璃天花板」常特別用於女性(弱勢性別)身上,指女性常因為隱而不見的性別因素無法向上流動到更高的社會階層或職位。蔡英文作為第一位女性最高元首便是衝破了這樣的天花板,總統一職不再只是男性擔任,在政治場域中突破了女性的限制,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一點。

另外「玻璃牆」則是相似的概念,但牆不像天花板只使人無法上升,而是更直接立下一道障礙阻絕了進入某個領域或取得某資格的機會。舉台大校長為例,歷屆校長都是出身理工背景沒有文法商,明顯塑造出特定背景的「優勢」及「傳統」;而蔡英文在政治經歷上最特別的幾點,莫過於無擔任過地方行政首長及非出身政治世家了。以往這兩個經歷像極了擔任總統的要件,沒有就像被隔絕在另一個世界般難以觸及這個職位;但蔡英文跨過了這道牆走出總統路,駁斥了有那些條件與沒有的差別。

希拉蕊。(美聯社)
希拉蕊比蔡英文慢一步,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美聯社)

聽到總統不再只想到男性——扭轉性別角色

另外女性總統本身的社會效果就是扭轉了「總統是男性」這個幾乎沒受過質疑的「事實」。記得蔡英文剛當選時,許多媒體無意間在總統前面冠上一個「女」字引來一番討論;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加上性別來形容而已,但為什麼當總統是男性時,沒有人在前面加上男字稱「男總統」呢?

現今社會性別刻板印像仍普遍,不同性別適合不同職務的認知依然深植人心,也塑造出一個極度符合性別分工的社會現象。女護士多隱藏著女性溫柔細心的刻板印象、男司機多因為男生方向感好同理,這些特質對應雖符合統計上的趨向,卻是社會一點一滴依照不同性別教化出來的;應之而生「男護士」、「女司機」這種需要特別加上性別來形容的說法,背後就代表著一種「角色性別化」的常態。

除此之外,男性是預設、女性是特例這個現象其實不只發生在總統一職,特別是社會上許多有權職位都有這個狀況,「女執行長」、「女校長」、「女總經理」。要轉變這個現象除了社會內省扭轉價值觀外,更多打破「常態」的例子是個更直接的顛覆方式,蔡英文成為總統就翻轉了「總統」這角色的男性圖像。

性別身分帶來的監督效果

回到男性內閣事件說起,相信大家都理解女姓總統不等於有性別意識的總統,但那股很失望或想太多的社會辯論又是怎麼來的呢?

蔡英文的性別身分除了突破許多限制與翻轉性別角色外,另一個動態的效果也在於使大家更敏銳地檢視她執政時性別意識的表現。這種「高度期待」引發了一股由下而上的鞭策力,能實質促進性別意識的抬頭與討論。

即便女人應該在意女權是種政治正確,但這種正確也能促使人進行反思或受社會鞭策,在蔡英文身上更是一種責任吧!她打破了刻板印象後開啟了一股新社會氛圍,希望這一連串的轉變能讓一切漸漸走向更多元、更平等的樣子。

*作者大學主修法律與性別研究,是浪漫的女性主義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