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泓並以申請入學,最多只能申請6個科系指出,在美國申請20、30個科系都可以,認為應該要開放限制,且申請入學現在常常撞到時間,因為100多所大學的申請時間,都要擠在1個月的4個週末裡,自然會撞,那能否思考,往後改為4月1到30日不要上課,都用來做申請面試,學生就可以有更多時間、空間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
陳偉泓認為,現在很多大一學生說,讀的東西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因為這些東西被限制住了,如果能把限制拿掉,轉學、休學比例就可以降低,單獨招生確實會有問題,但不用因為這樣就不做,方法跟比例都可以再思考。
陳偉泓:高中生出走是趨勢 ,國外大學也到台灣強力招生
陳偉泓也指出,高中生出走是全球趨勢,越南學生高中畢業一半以上出國唸書,且國外大學如今也到台灣強力招生,他舉例,過去建中有學生放榜後上新聞,受訪時說想去香港上大學,隔天馬上有香港的大學打到建中教務處,說想接觸這個學生,搶人動作非常積極。
吳思華則表示,學費議題需要社會共識,而高教的挑戰是,大學本來就自主,照理說高教創新應該能做出來,但在現實面上,第一會遇上主流價值,企業界找學生時的想像,可能就是要找成績好的人,這會限制大學,因此讓學校符合企業需要,尤其需要證照考試的職業,很多時候會成為束縛,讓教學模式難以改變。
對於招生制度的改變,吳思華再度強調,這也牽涉到社會共識,若今天大量開放申請,會遇到的基本問題就是,每個科系面試的學生數會大幅增加,各學校、科系重榜的機率也會太高 。
吳思華:學費自由化仍無共識,可以試點擴散
會後聽眾提問,關於大學教育與學費的定位,吳思華表示,歐洲雖然大學免費,但唸大學的人比例只有25%,台灣則是100%唸大學,而務實來說,試點突破是好方法,先讓學校某個學院,可以有自己治理的發展模式,可行的話大家就可以接納。
陳偉泓則說明,學費從需求面來說要被自由化,很多議題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常常因為社會沒有共識而止步,然而沒有共識,可能是我們沒透過技術方法,讓大家有共識,試點擴散是一個方法,也可以想想其他方式。
有聽眾另外質疑,若少部分學校鬆綁,可能造成整體學校都跟進,而學生為了符合業界的文憑需求,必須忍受高學費,對此在鬆綁學校之餘,是否有思考對學生鬆綁?
吳思華回應,他的基本主張是延後貸款,當學生收入還沒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學貸可以暫時不要還;江宜樺則談到,歐洲、英美的配套機制,就是獎學金跟學生低利或零息貸款,獎學金是英美體系做法,可以幾乎用來負擔學費,而學校則要想辦法編列足夠的獎學金,此外在還沒辦法突破文憑迷思前,則可以透過低利息貸款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