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已過1個月,面對大學退場的難題,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在接受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目前並沒有預估退場校數,前政府規劃未來擬減少50所大學的政策及時間表也會重新檢討。」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2014年上任1個多月時祭出「大學退場機制」,宣布現有的159所大專院校未來將會減至約百所,根本原因為台灣的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吳思華當時也表示「不是願不願意退的問題,而是有無辦法繼續招生的客觀現實」。
對於延燒至今的大學退場「105大限」,陳良基回應,大學退場其實跟少子化有一定關連,但退場並不是唯一的路,要如何將投入的資源好好發揮及協助大學轉型,才是目前的首要考量,台灣的大學應要找出自己的優勢,讓學生看到未來的價值,那才是最重要的。
當初吳思華表示將會對私校做出許多強制作為,倘若一直未見改善,甚至會向法院申請強制解散董事會,以防止素質不佳的私校賴著不走。對此,陳良基則承認辦學有問題者多是私校,但未來教育部也不會刻意用特殊手段影響私校招生,因為前述原由,未來就讀公立學校的學生比例會自然上升,屆時公私立的學生數量也不會差距如此懸殊。
「台灣最嚴重的高教問題就是學用落差」
「台灣最嚴重的高教問題就是學用落差。」陳良基也直指問題源頭。陳良基說,學校是帶領學生進入社會的介面,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改變未來」的能力,就是解決學用落差的最好方式。當被問到要造成這些改變,是否先做課程改革時,陳良基也直言「沒有錯」,除此之外,他還補充道:「而且非常急迫」。
「教育部應該打開制度的框架,讓制度鬆綁,強化大學的專業自主性。」陳良基不諱言的說,大學的系所增設、調整以及停辦以往都須經教育部審查,但是其實教育部早該放手,因為教育部並沒有足夠的專業來決定這些變動。
除此之外,他也透露現在已經在檢視所有高教法令,沒有規範的地方則可以盡量鬆綁、開放,至於有限制的部分則會往修法方向前進。陳良基也舉「台大將一學分縮為15小時」的例子,作為制度開放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