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海軍真需要推動大規模的造艦計畫嗎?

2016-07-09 06:00

? 人氣

20160527-台船再次展示將試造的兩段潛艦船身。(朱明攝)
台船再次展示將試造的兩段潛艦船身。(朱明攝)

檢視其中的造艦計畫:潛艦、水面艦

一國在推動國防建設時,要考量的除了包括:技術、後勤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國防預算的金額;誠然,台灣近幾年來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往後的幾年也很難有起色,在如此嚴峻的預算壓力下,大規模的造艦計畫顯得沒有腳踏實地,另外暫時拋開水面艦隻不談,柴電潛艦最關鍵的技術(燃料電池)如何取得?所需經費為多少?技術風險的評估?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需一併解決,會有如此疑問,是因為這些裝備本就不易獲得,加上現代柴電潛艦假若沒有安裝燃料電池系統,在台灣海峽航行的我方潛艦既跑不遠也容易被敵方擊沉,根本無法進行反登陸作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然會有其他支持潛艦人士會認為潛艦具備出奇不意、攻其不備的特性,在不易取得燃料電池的情況下也能執行反登陸作戰任務,並以一戰時期的德軍潛艦作為成功案例,同時藉由福克蘭群島戰役中的成果來為潛艦國造增添許多正當性。當然若以軍種的思維來建軍這點是可以理解,只是純粹以作戰環境來檢視上述例子時,會赫然發現潛艦之所以可以在以上的例子獲得相當成功的戰果,是因為作戰環境都是位在大洋中進行,由於大洋利於潛艦長時間在水下(面)航行,在水面或水下航行時不易被對方發現,同時藉由廣大的海洋使敵方不知該從何防備並乘機進行突擊,達成一定的戰果。

上述成功的案例也造成當今支持潛艦的人士普遍認為所有柴電潛艦都完全具備反登陸、反水面的作戰能力,而忽略了作戰環境的差異性會造就出不同的戰果,不同的物理環境會使裝備的性能在使用上有所差異。換言之,若以台灣海峽的作戰環境來論,潛艦並非是最佳的防衛武器,潛艦國造並非如此急迫,也並非國軍急需的裝備,國軍更毋須為建軍而建軍!

國防部27日舉辦「國軍105年春節加強戰備」參訪活動,帶領媒體登上磐石艦觀看海空聯合反潛搜索演練。(顏麟宇攝)
國防部舉辦「國軍105年春節加強戰備」參訪活動,帶領媒體登上磐石艦觀看海空聯合反潛搜索演練。(顏麟宇攝)

另外,根據海軍公布的造艦名單當中,12項計畫含潛艦總經費,粗估4700億,從民國107年持續到民國129年(2018-2040年),預計要花大約22年的時間來逐步推動各型造艦計畫,在計畫當中海軍預計規劃將建造6-8艘類似具有神盾系統的水面艦,來強化海軍的防空與區域作戰能量,並替換老舊的紀德艦,這麼做頗有浪費資源之嫌,原因在於以台灣的作戰環境,加上解放軍在沿海部署相當數量的岸基反艦飛彈與長程火箭(東海系列反艦飛彈、衛士系列火箭),以台海縱深如此的短根本毋須配備更多大型的水面艦隻,一旦開戰我方軍艦根本無法躲避,會面臨直接被摧毀的命運;再加上先前已向美方購買4艘紀德艦,海軍在當前的水面艦隻數量上完全足夠應付任何突發狀況(包括南海主權),如此的重複的建軍政策實在是非必要,不利於海軍整體建軍發展,也會使台灣在國防支出上,執行太多支出項目而缺乏聚焦國防戰略,不利於台海防衛作戰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宋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