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食品或是餐飲廠商做聯名商品時,最常見的疑慮是,「如果調到一模一樣,那客人去超商買就好,為何要到店裡買?」張瑞紋說。
以當初泰山與水巷茶弄的合作為例,「加盟主就罵,手搖飲同業就有一萬家在競爭,你跑去(聯名)上架超商,豈不是街頭巷尾都變成我的競爭對手!」水巷茶弄行銷經理鄭伊婷回憶。然而,水巷茶弄購買年齡層落在35歲,泰山包裝飲落在20歲,且超商一萬多個通路,反而能補足水巷茶弄店數僅約60間的不足。最後也證明,消費族群有強烈的互補性,反而擴大了水巷茶弄的客群。
「品牌聯名最關鍵的是,要分析通路、客群是否能夠互補,」商業總會品牌加速中心品牌長高端訓說,如此才能帶進新客人,反之就會相互侵蝕。
4月中旬,咖啡品牌cama與泰山聯名推包裝咖啡「檸檬肯亞黑咖啡」,卻意外賣得不好,主因是該款產品設定客群並未與到店鋪的客群有所區隔,兩者都落在35歲女性,造成購買族群重疊,尤其cama本身強調現烘咖啡體驗,此體驗到了超商即消失,無法把消費者導流到超商,「這次讓我們學到一堂很重要的課啊!」cama創辦人何炳霖坦言。
聯名風退燒太快!食品廠承受開發、庫存壓力
現在,食品廠對於這股聯名風,又愛又恨。
聯名的社群效益來得快,去得也快,產品熱潮最短不到1個月就退燒,而超商更以通路優勢,要求廠商加快聯名研發速度,這讓食品廠得更疲於奔命的開發新品、調度產線,若聯名失敗,庫存更要自己承擔,最終,食品廠行銷成本雖會因聯名而降低,但新添的隱形成本,也構成管理壓力。
在你眼前,讓你眼花撩亂的聯名商品背後,對食品業而言,其實是一場極為嚴苛的應變力考驗;殘酷的是,它還將越來越難,更為頻繁。
作者/陳承璋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