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們猜想,是不是一開始餐飲占比沒有預設那麼高,(因零售用電不多)才導致賣場用電量估計錯誤,一滿載就跳電?」一名在各大百貨都有設點的餐飲品牌執行長直言。
我們猜想,是不是一開始餐飲占比沒有預設那麼高,(因零售用電不多)才導致賣場用電量估計錯誤,一滿載就跳電?」一名在各大百貨都有設點的餐飲品牌執行長直言。
對此,高德璇否認,強調餐飲占比40%是不曾改變的決策,除非廠商在開幕前臨時提高用電量,才可能被詢問「補錢增電」。她說,過去4次停電的原因都不同,以南山大樓原有硬體設備居多,大樓管理部分,也屬南山物業負責。
至於停電後,是否忽略了針對廠商的危機處理?她坦言:「(之前)與其解釋跳電,我反而會多花時間,跟廠商談怎麼做活動提升業績。」但如今微風已研擬出配套措施,廠商僅需拍下因停電造成的損耗明細,例如食材退冰等,微風將負責賠償損失。
真正導火線:業績跳水
強者更強,但觀察期少一半
追根究柢,台鋁跟停電都只是引子,廠商們人心惶惶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業績跳水。
據了解,微風南山除了位居高樓層的Ukai等頂級餐廳(Fine Dining)仍吸引目的型消費者外,許多店中店與美食街業績,都掉了至少3成。「本來預估蜜月期可以到端午節,結果清明節後人潮就差很多了,」另一名餐飲品牌總經理直言。
面對業績質疑,高德璇直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她分析,餐飲近年在百貨業一枝獨秀,成長率比美妝、家用品等都還高,好處是吸引人潮,壞處是生命週期短,且隨著社群媒體傳播越廣,未來生命週期只會越來越短。
而微風南山的高曝光量與40%餐飲占比,等同一個「A段班平台」,優缺點都被放到最大來檢視,裡頭的品牌勢必呈兩極化發展,如金葉名氣餅等產品力強的,聲量會暴增;特色不夠的,也摔特別快。平均而言,品牌觀察期已從6個月縮減為3個月。
「我們已做好準備,(微風南山)開幕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招商候補店鋪了!」高德璇說,餐飲占比拉這麼高,是全新商業模式,汰舊換新速度一定會變快,遞補得宜才是重點。會擔心廠商一個拉一個,引發骨牌效應嗎?她搖頭:「有錢賺的怎麼會跑?」她堅信這是市場淘汰機制,表現不佳的,自然會離開。
北車店模式想套用南山店
百貨餐飲化,背後藏3局限
在廠商醞釀撤出時提出「優勝劣敗」論點,難道不怕惹惱廠商?這可放在微風崛起的策略定位來解讀。比起同業新光三越與大遠百,多有房地產等其他投資,微風集團董事長廖鎮漢一來只做百貨,二來都當二房東,三來又是市場後進者,多次靠著差異化賭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