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名字太西化不夠「文化自信」 中國各城市打擊「崇洋媚外」歪風

2019-06-19 22:57

? 人氣

「(洋名)說白了就是給消費者一個想像空間,有一種虛假對標更『高尚』、更『有品位』生活的幻覺。但為什麼會有這種幻覺?人家確實過得好嘛,而且明顯生活質量更高。其實說白了,所謂自信要靠實力,」時評人@五岳散人 在微博說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阿里巴巴也改個名吧,這不是崇拜阿拉伯文化嗎。當然,最大輸家是Angelababy(中國女明星)」,另一名網友戲謔道。

中國在90年代啟動"房改"。房地產行業隨後經歷了井噴式發展。
中國在90年代啟動「房改」。房地產行業隨後經歷了井噴式發展。(BBC中文網)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國營對BBC中文表示,語言之間的互相借鑒讓語言保證活力,而非損害。他舉例稱,漢語在漢唐時代,便從西域引進不少新詞語,近代中國轉型期更從日本引進大量漢字新詞。

但他認為,中國當局並未對商標註冊進行管理,此次對社區名稱的治理,是因為社區名雖然是私人的,但也屬於公共地名的範疇。

中國曾大量修改被視為是「西方化」的路名和地名,但這多在中共建政前後。例如,近代上海的貝當路就被修改成了衡山路,霞飛路被修改為淮海中路,而愛多亞路被修改為延安東路。

針對被列入「整改名單」,維也納國際酒店18日發佈聲明稱,「維也納酒店」是在2012年,經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註冊的合法品牌名,目前該酒店已向海南省民政廳提出異議。

西洋化

1990年代,中國啟動住房制度改革,結束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福利分房」制度,讓房地產業全面商品化。

與之相隨,中國的住宅社區也從千篇一律的赫魯曉夫樓(一種盒子式的簡樸公寓樓)迅速多樣化起來。很多社區從名字到建築風格,都開始運用西方的符號,以打造「高檔」形像。

浙江杭州一處小區的商業廣場。
浙江杭州一處社區的商業廣場。(BBC中文網)

去年,杭州一個社區便因「山寨了整個巴黎」走紅網絡,從「艾菲爾鐵塔」到「凡爾賽宮」一應俱全,甚至還包括盧浮宮內的名畫《蒙娜麗莎》(Mona Lisa)。

中國社會學者郭於華對BBC中文說,這種對於西方的推崇,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人們看到自身與西方世界落差的自然反應,很多社區確實「不倫不類、名不符實」。

但她表示,這不代表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進行處理,尤其是重新以「崇洋媚外」作為名義,是「一種倒退」。她說,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當局將「崇洋媚外」作為批鬥的罪行,甚至擁有海外關係,都可以入罪。

「出現這些情況又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突然打擊,是因為和西方關係不友好情況下,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收緊,」郭於華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