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偉觀點:冷戰時代的東北亞關係,如何決定小人物的命運

2019-07-07 07:00

? 人氣

《戰廢品》榮獲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被美國《紐約時報》書評評為「完美的小說」,登上《紐約時報》評的2004年「十大好書榜」,並入圍普利茨文學獎。《戰廢品》的英文版出版后,很快突破了70萬冊的銷售量。其中文版在台灣出版不到半個月就一版三刷,一度成為各大書店暢銷書榜的常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對韓戰志願軍戰俘回到中國以後的苦難歷史有熟悉,這本書的故事脈絡其實很多都看得出來,有著真實世界中某些人的痕跡。本書故事的主角俞元,這個精通英文的翻譯,後來成為中學教師的角色,很明顯是參考了<戰俘手記>的主角張澤石。在戰俘營中仍在指揮舊部進行反抗的師政委裴山從突圍失利到力盡被俘,在俘虜營中繼續扮演戰俘領袖,再到回國後的遭遇。原型則是志願軍60軍180師在第五次戰役時覆滅時,代理師政委的政治部主任,也是所有志願軍被俘官兵中職務最高的吳成德

而在韓戰志願軍戰俘的這個故事快接近尾聲時,開始與台灣發生密切的關係。笑到最後笑的最好的,是那一萬多名最後選擇要到台灣開始新人生的前共軍官兵,在台灣沒有人會介意他們的過去。尤其是在兩岸和解開放探親以後,他們回鄉看到當時選擇回大陸的難友,下半生都過得有多慘的對比敘事。至此把人當人看的台灣,不只是國民黨人賴以重生的桃花源,也成為這些前共軍人員後半生的安樂窩。

從這個角度來看,把人當人看的台灣,其實就從來不存在這種可能,被把人當工具看的共產黨統治之正當性。但必須要關心朝鮮半島乃至於整個東北亞發生的事情,可能將會如何牽動台灣的命運。一如1894與1950,甚至是在1953年韓戰結束後志願軍戰俘的歸鄉如何處理。或許更是在觀測誰合適當總統時,台灣人更需要關注大時代的動向,應該強烈注意到的事情吧?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博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宗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