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留給世人三大印象:其一,「不改革就革命」,在中東歐國家當中,只有羅國因抗拒改革而在1989年12月發生流血革命。當年的領導人齊奧塞斯庫(Nicolae Ceauşescu, 1918~1989)甫召開共產黨大會,並在大會中大言不慚,布加勒斯特不會追隨鄰邦走改革道路。一個月後,他依照出國訪問行程,走訪伊朗。不過二天後就匆匆返國,但為時已晚,安全警察不再把槍口對準平民,反而改變角色,聲明要保衛人民的安全,導致羅國這一場革命在一週內結束。其二,在國家財政陷入困境之際,不惜耗費龐大資金來建造一座豪華多功能共和國宮(今議會宮),和舉行國際會議的場所。其三,齊氏家族親友共約四十名盤據各階層權力核心,致使人民不滿情緒升高,終致這個獨裁政權垮臺。
追根究底,羅馬尼亞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引爆全國性動亂,其遠因固然是齊奧塞斯庫長期掌握大權,蔑視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引起民眾不滿等因素。1989年8月間一位匈牙利裔牧師托克斯(László T kés)經常在證道中有意無意地暗諷當局,而埋下了革命的火種。托克斯因此常遭到祕密警察窮凶惡極干擾,當此一信息傳遍全國各地,舉國譁然,大大小小示威抗議和罷工運動應運而起,一場官民流血衝突在所難免。根據資料保守統計,約有四千人在這一場流血衝突中犧牲性命。因此,這個位處羅匈邊界的蒂米什瓦拉(Timisoara)小城市,乃被稱為羅馬尼亞轉型革命聖地。
我們一行六人,就是從布達佩斯搭火車來到蒂米什瓦拉,剛到這裡時,眼睛一時離不開街上三步五步就擺放的一束又一束的鮮花,是用來紀念為羅馬尼亞革命犧牲的無名英雄。由於我們有清晰的東方面孔,比較引人注目,因此,我們很快就認識一批羅馬尼亞青年,他們成為我們在羅國觀察的嚮導,提供不少羅國革命消息。
匈牙利
就歷史背景來看,匈牙利是屬芬、匈語系民族,十七世紀因長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67年奧地利建立二元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匈牙利受到西方影響甚深。1969年筆者參加學生旅遊團第一次來到匈牙利,就懷有極佳好感。1989年帶了研究生再度來到匈牙利,此行最感到莫名其妙的,就是居然在地鐵車上被市民小偷搶走皮包,皮包內尚有1,800馬克,但車上乘客竟然無動於衷,未挺身相助,原本對匈牙利所留下的好印象大打折扣。不過,客觀地說,匈牙利的改革進程,不論是先前作業或是計劃實行,乃至受外在力量干擾,都表現相當突出。1953年納吉上臺執政曾揚言,要退出華沙公約組織,並進行全面性改革,使匈牙利揚眉吐氣。但這項改革運動卻惹惱了莫斯科,而換來華沙公約組織武力干預,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