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區域情勢變化甚快,美中之間的貿易戰雖可能重啟談判而暫時緩和,但美中之間競爭的國際結構性因素短期內仍難以改變。
美國川普總統的外交風格捉摸難測,以北韓核武問題為例,於今年2月第二次川金會無結論告終後,川普近期藉G20會議訪問日本後赴南韓,又決定在板門店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引起各界關注。批評者認為川普已進入總統連任競選期,其「美國優先」的口號將變為「川普優先」。
中國大陸方面,積極因應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壓力,但整體政治環境趨緊,對臺政策也進一步在政治、經濟與軍事等面向展現企圖心。而目前兩岸之間缺乏互信,我國內部也因總統大選即將到來,使得臺灣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又成為關注焦點。本文試圖提出「風箏理論」(KITE)作為架構,供各界思考。
「風箏理論」以臺灣為中心,是風箏骨架交會的端點。風箏右左兩端分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是臺灣推動外交政策必須考慮之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前後兩端則是外交議題,包括國人最重視的國際參與以及作為國際參與重要基點的兩岸關係。在我國歷經民主轉型及鞏固階段後,外交除了專業主義與菁英面向外,更需要納入民意的要求,而風箏的主線,即應掌握在民眾手中。(此架構如下圖所示)回應上述之各項需求,「風箏理論」亦點出臺灣外交政策的要素: “K”意指 “Knowledge”、 “I”意指 “Information”,此兩者是任何政府決定外交政策的先決基礎; “T”意指 “Transparency”、 “E”為 “Elucidation”,這是臺灣當前外交政策必須要能與民眾溝通、回應民意或接地氣的必備考量。
KITE:
K: Knowledge(知識)
I: Information(資訊)
T: Transparency(公開透明)
E: Elucidation(說明)
此一架構雖非臺灣外交的萬能解方,但應當能進一步促進各界思考。若以臺灣為主體,分別連通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骨架僅有一側,或我國僅注意維持與其中一方的關係,則風箏不可能平穩;同樣地,在兩岸關係與國際參與的部分,若僅著重其中一個議題領域而忽略兩者不可偏廢的重要性,風箏同樣無法飛行。就實際發展而論,臺灣對於中國大陸及美國的態度若奠基在與事實有差距或甚至相衝突的假設上,將使得我國外交政策面臨挑戰。
目前國內對於中國大陸的討論,有論者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無法持續、政治社會議題亦面臨更多挑戰,加上國際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增加,故臺灣應當加入國際陣營對中施壓,無須考慮兩岸關係,並以此作為政策基礎。然這樣的假設,仍應當體認到當前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競爭,雖未必會如美蘇冷戰時期長久,但仍將是長期性的。且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雙方競爭涉及之面向也將更為廣泛。
兩岸關係若停滯,中國大陸方面也會(如近來所為)以反制臺灣國際參與的主張,作為削弱中華民國主權地位、離間臺灣與美國的策略。美國方面近期對臺展示友好,有美中競爭因素在內,但其更是臺灣全體人民及歷任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們也應當表示歡迎。整體而言,我方已經在民主人權等價值上獲得國際之間的支持,也是我們重要的外交資產。如何讓風箏飛得又高又遠,而不是過份偏袒一邊而使風箏墜地,還是需要臺灣民眾與政治菁英跨黨派的共識。
*作者為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