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基金公司總是針對不同的投資主題進行資金籌募的動作,但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基金的數量只有增加而沒有消失過嗎?那些基金操作資金都是它自己本身的嗎?這些懷疑都是正確的。基金的數量不可能只有增加而沒有減少,那麼減少的基金跑哪裡去了?是不是留在市場上的基金都是贏家?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Abraham Wald)教授接受美國海軍要求,運用他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提供給《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相關的建議。沃德教授針對盟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但是機尾則是最少被攻擊的位置。
因此,沃德教授提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但是美國海軍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授的觀點是從彈孔少的地方做好防護,但將軍則是認為彈孔多的地方應該要增加防護。
沃德教授提出加強機身防護的觀點如下:
●本次統計的樣本僅包含沒有因敵火射擊而墜毀,並安全返航的轟炸機。
●沃德教授假設所有中彈的彈著點應該會平均分布在機身各處,而能安全返航的轟炸機機身中彈數量較多的區域,是即使被擊中也比較不會導致墜機的部位。
●機翼被擊中很多次的轟炸機,大多數仍然能夠安全返航。
●機尾彈孔較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容易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並生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軍方最終採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機尾防護的建議,後來證實該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我們從教授的觀點中可以發現,當時的盲點在於將軍的是從「活著回來的飛機上」做出數量統計的決策,而教授則是認為活著回來的飛機彈著少的,表示那個地方一旦中彈,其陣亡的機率很高,所以要加強該區的防護。
統計學家給這種致命錯誤取了個名字─「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bias)。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只會考慮到倖存者,直接忽略那些死亡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存活率假象的主因。
這種生存者偏差的現象存在於眾多領域:每個人都想成為知名演員、音樂家、作家、運動員與演藝人員,因為媒體只報導成功者光鮮亮麗的那一面,但在每位明星的背後都有數百位追求星夢卻失敗的人。由於媒體不會去報導這些失敗者,結果所有人都會高估自己爬上頂端的機會,或是產生極度的偏見。
另一個例子就是琳瑯滿目的勵志書,這類書籍主要是藉由許多知名人物揭示事業成功與取得職場優勢的策略。但這種書的通病在於:它們不會告訴你這些書中所講的每個策略看起來都是成功的,那麼那些失敗的公司都是因為沒有導入這些策略嗎?還是說根本導入也是失敗收場,只是沒人統計而已,所以我們都誤以為只要使用書中的策略就可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