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確定在8月23日於台北登場,算是即時回應了柯文哲市長日前提及「不曉得他們在猶豫什麼」的疑問,可見雙方自2010年來的交流互動,已累積了一定程度的互信和默契。兩岸交流,向來是意願比形式重要,像是海基、海協兩會的設置;乃至九二共識的發明,無論哪一方主動,皆是基於雙方強烈的交流意願,所創造出新的制度、機構和詞彙。
兩岸城市交流就是雙方展現強烈交流意願的具體產物。2000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打算以城市交流名義,邀請廈門市長朱亞衍與汪道涵等人來台,雖然當時未能如願成行,但是後來城市交流確實成為兩岸合作、互惠最重要的平台,地方縣市首長無不積極促成兩岸在農業、觀光、文教、交通、醫療等多面向的交流。尤其當原本正式交流的管道中斷,今時今日,恰若彼時彼日,城市交流的重要性只會更為突出。
因此,台北、上海雙城論壇能夠如期登場,正是表現出雙方交流的意願和誠意,遠比其他形式性、儀式性的安排來得重要。例如:有媒體質疑上海代表沙海林層級太低,「市長、副市長不願前來」才勉強推出沙海林作為代表。事實上,這是由於兩岸政治體制不同而產生的誤會,對岸以黨領政,所以上海市常委的層級其實高於副市長,正如同上海市委書記的層級高於市長。沙海林在市長無法出席時代表,與台北市鄧家基副市長對等發表主題演講,並未有矮化之疑。
其次,有人說沙海林之前接見過台北市的里長,這次同樣派沙代表,等於把市長看成里長。這更是無厘頭的指控,難道因為習近平和王炳忠見過面、握過手,所以即將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習近平也是把歐巴馬和各國領袖看成王炳忠嗎?再說沙海林具有「統戰部長」的身分,那更該聽其言、觀其行,而不是以「身分」將其拒於門外。試想,兩岸兩會代表,到無數穿梭的「密使」,或者2012年謝長廷的「開展之旅」,真要細究每個人全部擁有的身分,那兩岸交流幾乎完全不可能。更重要的應該是,以什麼身分出席,行為舉止有沒有恰如其分?
一個具體而微的小故事,恰好可以說明兩岸交流意願比形式重要,也和此次雙城論壇有些趣味的巧合。現今的台北市政府發言人,4年前還是謝長廷的新聞秘書,「開展之旅」的大小新聞稿皆出自其手筆,在最後一晚發出的新聞稿中出現了一段「各地國台辦都給予協助」的話,這「各地國台辦」之說曾被林濁水、江春男等大人物拿來消遣。不過那都無關宏旨,如今的林鶴明侃侃而談「四個互相」,務實積極的推動兩岸城市交流,誰能說意願不是比形式更加重要呢?
*作者為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