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節目中,「人」難免處在被觀看的位置上──且「是否好看」直接決定了節目的收視熱度,並伴隨著巨大的名利誘惑,故而也有樂迷會質疑鍾愛的樂團,透過節目火了後,難保不會「變質」,甚至覺得節目本身「太大眾」了。
走向市場未必會埋沒創作初心
但《樂夏》本身承載著推廣獨立音樂的期許,大陸公眾號作者傅踢踢就指出,對樂隊和歌手來說,只有零零星星的觀眾算不上好事,能被更多人知道、喜歡後依然保持自我才最珍貴。用《樂夏》總製片人牟頔的話說:「做音樂的人,誰不想要被更多的人聽到,樂隊為什麼不能成為偶像,披頭四也是時代偶像啊。」
許多樂團成員都不是全職樂人,他們有的是美術老師,有人在做器材設備租賃,也有人教音樂,唯一共通處是在九九六(編按:指每天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生活外依然保持創作熱情。對他們來說,獲得一個更市場化的受眾平台,並不會埋沒創作的赤誠之心。
《樂夏》能獲得如此多好評的原因,歸根究柢在於它是「一群真正懂樂隊的人」在做的節目,所有參與者都秉持著「希望更多出色人才湧現」的心情。幾位嘉賓會以行業從業者的角度給出中肯建議,希望透過交流與發問(比如「什麼是龐克」)碰撞出音樂人群體的更多思考。而這些碰撞的過程就成為「看點」,讓圈外觀眾領略到華語獨立音樂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和箇中魅力。而經過這個有《樂夏》的夏天,樂隊文化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邊緣」、「小圈子」的存在,更多人的歌單裡自此開始有了獨立音樂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