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請化「對不起」為感謝,軍人,你值得被尊重

2016-09-03 06:00

? 人氣

筆者希望可以化對不起為感謝,體諒軍人的辛苦。圖為台南大地震,國軍全力救援受困民眾。(國防部)

筆者希望可以化對不起為感謝,體諒軍人的辛苦。圖為台南大地震,國軍全力救援受困民眾。(國防部)

8月23日剛過,9月3日即將到來,在這兩個別具意義的節日間,看到社群網站上向軍人致敬的短片,於網民間引起廣大迴響,國防部發言人的臉書上更有突破百萬的點閱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瀏覽各媒體及社群網民們的留言,褒貶不一,支持及噓聲壁壘分明,有關負評的聲量多認為過於矯情,過於訴諸悲情博取支持,恐淪為政治化的表現。

其實這個說法本身就過於泛政治化而非客觀的立場。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理性的分析,邏輯性的批判,固然可增加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但基於人性,往往出於防衛心理,反而把自己的立場踩得更實更密。此時用更情感,柔性的表達,或許更能讓大家多一點同理與瞭解。筆者認為情感分享是可以達到源遠流長的反思、延伸及增加大家思考的深度及廣度。分享此時此刻當下的感受可以引發共鳴,對於現象所感覺的溫度,是解開一切語言及文字束縛下最真實的連結。

從564旅官兵犧牲事件到「對不起」

這些影片中,從564旅官兵犧牲事件、台南震災任務救援的點滴,到「對不起」的主題裡,述說著國軍將化悲慟為力量,繼續保衛著這片家園,因為英雄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他們永遠是國軍的驕傲;在救災任務裡因為愛,而不分你我、沒有距離的「軍愛民、民敬軍」視角中,還帶出軍眷對自己從軍子女的支持期待與勉勵;最後,引起廣大迴響的「對不起」短片裡,更有著國軍同仁在為國奉獻時,往往錯過與至親家人的重要時刻,那份深藏心中的愧歉感,及軍眷們的心疼體諒。每個片段,在在顯示出穿上軍服,必然要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以及軍人辛勤的堅守各崗位,不論在山之巔、海之濱,依然默默耕耘與付出,用大愛守護著這片土地。

影片表達的是國軍目前的風景,對照已經成為歷史,靜靜陳列在書本上的一段歲月,那不經意的揮別,竟成永遠的分離;父母與子女只有在漫漫長夜裡含淚而憑藉著日漸剝蝕的記憶,到夢中找尋彼此身影。那段撼動而惶恐的時代裡,有先進前輩們的犧牲才換來現在相對安定的國家,是誰給他們這珍貴的勇氣?讓他們願意「走進生命的幽谷,開創國家的出路」?筆者想,應該是他們無法抵抗大時代的洪流,無法給承諾,可把握的只剩自己的信念與生命的價值。

軍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回過來想,相對而言,屬於承平時代之軍人,其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呢?

身邊的朋友群裡,不論志願役或「不願役」,對這個環境裡所需執行的任務及制度都有不同的感想,但都認同當國家有難,不論是戰爭或救災,軍人,就是要第一線挺身而出,這不僅是責任義務,更是已內化成為一種當仁不讓的榮譽感。他們對於身為軍職的價值與意義,不言而喻。

各行各業裡,都會有人覺得身處其中沒意義,做的事情沒價值。但筆者認為,人,其實是活在意義裡,而意義,須自己來定義。「湖濱散記」作家梭羅:「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並賦予它價值」,堅持自己的價值與信念,一步步地走下去,更不是容易的事。

的確,軍中這個環境是有許多待改善的地方,許多制度和配套措施也真有其矛盾之處,每個人的選擇都有他的理由,但當他們願意身著戎裝,選擇從軍這條路,並把國家及人民安全的責任與自身的責任綁在一起時,不論背後的目的和初衷為何,認真負責的堅守崗位、善盡職責,就值得被尊重。

化對不起為感謝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國家的組成與建立,需要各行各業的支持,而「寧可百年無戰事,不可一日無戰備」,國家安全是軍人的天職,當然更需要全國人民的支持與參與。

在軍人節前夕,筆者希望軍職及民眾可以化「對不起」為感謝,謝謝支持與體諒著國軍的軍職、軍眷和人民,他們的支持,應是軍人們願意更努力、更精進自己的動力。相信向善的力量,多一些正向的鼓舞,少一些負向的撻伐,這個社會將更趨圓滿。

*作者為心理系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