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賢的決策邏輯是,西餐並非台灣人主食,所以積極轉型中餐。然而,在成立「點八號」之前,2016年他曾引進號稱比「海底撈」更火紅的北京知名悶鍋品牌「黃記煌」,才開2年就撤櫃。
轉型,得檢視本業為何挫敗
全國商業總會品牌加速中心品牌長高端訓則認為,不管要走哪條路,問題的關鍵始終是「有沒有足夠的資金與人才做轉型?」如果跨足中餐體系,卻沒有擅長中式料理的廚師與研發人才,那轉型有何意義?高端訓不贊成本業出現狀況,就另闢戰場,應回頭檢視,本業出現狀況的原因是什麼?他反問:「如果連擅長的西餐都做不好,做不熟悉的中餐不是更困難?」
他強調,台灣人對西餐的接受度是很高的,「西堤牛排1年可做20億營業額。所以經營狀況不佳,不完全是西餐市場的問題。」
如果再來一次,盧俊賢還會不會落入這些轉型陷阱?截至截稿為止,經多次聯繫,盧俊賢仍婉拒說明。
一名西餐同業說:「業績往下走的時候,如果資源多、底子硬的餐廳,可以透過再投資,創造新話題,重新擦亮品牌;但如果缺乏資源,就會撐得很辛苦。」其實,我們多數人會計算轉型的失敗成本,卻常輕忽內耗的隱形成本。這個老餐飲品牌,用它的經歷,讓我們再度見識:轉型最怕的風險,不會來自對手,而是難以齊心的團隊;目標不一致的隊伍,永遠走不到任何地方。
作者/韓化宇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