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從反納粹到反赤化

2019-08-25 07:20

? 人氣

1939年8月到1941年6月,由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整個歐洲大陸由納粹黨與共產黨領導的集權主義政權瓜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阻止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圖為瓜分波蘭的德國與蘇聯士兵握手合影,象徵史達林與希特勒兩大獨裁者的鋼鐵同盟。(塔斯社)

1939年8月到1941年6月,由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整個歐洲大陸由納粹黨與共產黨領導的集權主義政權瓜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阻止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圖為瓜分波蘭的德國與蘇聯士兵握手合影,象徵史達林與希特勒兩大獨裁者的鋼鐵同盟。(塔斯社)

對於兩岸與全球華人同胞而言,2019年最重要的歷史紀念日莫過於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第70個年頭。比較沒有得到兩岸關注的是,今年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同時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成立的第70年。以布魯塞爾為據點的北約,雖然看似距離與兩岸十分遙遠,可一切卻又是與我們那麼的息息相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宗旨為何?與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是什麼樣的關係?70年來,在防止歐洲共產主義擴散方面,北約達到了哪些成效?以布魯塞爾為據點的北約,又是怎麼看待與其同一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如同美國一樣力挺反共盟友中華民國,還是另有安排?北約曾經被蘇聯批評為「納粹餘孽組織」,這樣的批評是否成立?

蘇聯解體後,華沙公約組織隨之崩盤,何以北約繼續存在?北約進入後冷戰時代以後,對維持歐洲區域穩定帶來了哪些貢獻?何為北約東擴?還有北約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以及敘利亞等衝突中,扮演了哪些爭議性角色。法德等國是否想擺脫美國掌控,成立屬於自己的「歐洲軍」?俄羅斯又渴望與北約建立什麼樣的關係?筆者將在此,向國內讀者一一介紹。

敵人的轉換:由希特勒到史達林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遠因可追溯到1941年6月22日這個蘇聯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子。因為在此之前,依據1939年8月23日簽署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德意志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不只是盟友,而且還一起出兵瓜分了波蘭。納粹黨人與共產黨人走到了一起,被英法美等自由主義國家視為世界的禍害。

在接下來近兩年的時間,蘇聯相繼侵略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成為西方世界嚴厲譴責的納粹幫兇。蘇聯則在與德國結盟的同時,把英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視為兩個「帝國主義」陣營的爭權奪利,不存在正義的一方。但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改變了一切,讓蘇聯與英國成為在東西兩線抵抗納粹德國的盟友。

美國參戰後,不只制定了「歐洲第一」的戰略,而且還將擊敗希特勒視為打贏這場全球戰爭的關鍵。但是美國要將足夠的地面部隊投射到西歐戰場上,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做準備,因此需要仰賴蘇聯紅軍的力量牽制德軍。如今西方世界絕大多數的學者,都肯定蘇聯紅軍是真正擊敗納粹德國的主力,牽制了80%以上的德軍。

20190820-6th Army。(許劍虹提供)
希特勒遠征俄羅斯以來,蘇聯確實成為一個同時為美英兩國仰賴的盟友,牽制了80%的德軍。為了防止蘇聯投降,美英兩國都向史達林提供大量援助,卻不料只是在援助一個惡魔打擊另外一個惡魔。圖為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打到精疲力盡的德國陸軍第6軍團官兵。(許劍虹提供)

為了防止蘇聯失敗,英國與美國使盡了一切手段,經由北極海與伊朗把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入俄國。蘇聯得到了美國對外援助總量的35%,總金額達113億美元,遠比與美國在意識形態相近的中華民國還要多。若無79,000來自美國的機動車輛,蘇聯是否能撐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Battle of Stalingrad)都還是個問題。但蘇聯的軍事實力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英兩國給養大了。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