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認為我說得沒道理,那麼,何不請游教授多搞幾個排列組合,調查調查。順便,還可以調查一下國人對台灣眾美女的「感情溫度」,有沒有因為林志玲下嫁日本郎、大S出塞上海,而發生變化?
我之前在風傳媒說過,民調已經成了潑髒水的工具。潑髒水,靠的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有人翻譯作「花鼓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有人翻作「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不管怎翻譯法,都是指稱一種盲從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就發現,社會上,66%到75%的人士缺乏主見,對很多公共事務,缺乏判斷能力,人云亦云。多數民眾對外界的事務和現象,往往需要經過大眾傳媒以及意見領袖的說明與詮釋,才能理解。不過這樣的理解,卻沒有獨立自我判斷的成分,而是跟著多數走,看到有花鼓車熱熱鬧鬧地經過,弄不清那花鼓車是藍是綠還是白,便毫不猶豫地跳上車;看到了羊群經過,搞不清羊群理是否有假扮羊咩咩的大野狼,便糊里糊塗地跟著走!
從事廣告工作的朋友,對於從眾心理應該很了解。
新車設計在即,詢問消費者,最喜愛哪種顏色? 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是金、銀、黑、灰、白?調查者真要將所有的顏色臚列出來,保證調查不出甚麼名堂,因為,大家都無法回答。因此,調查者首先得篩選出幾款她自個兒認為可能最受歡迎的顏色。即使如此,在焦點團體研究時,率先表達意見的受訪者,很可能就帶動了這次調查的「風向」,第一個表示意見的人喜歡紅色,很可能這場受訪者多數人就愛紅色了!另一場調查,第一個發言的說黑色,多數人可能也選了黑色。
消費者、受訪者,總以為自己有充分的選擇權,其實,選擇權早就被「制約」了!同樣的,選民的選擇權,民調受訪者的選擇權,也造就被他人給制約了!限制了!就好像游教授選擇習近平不選擇蘇貞昌,是一樣的道理。
搞選舉的和搞民調的,利用「從眾心理」和制約選擇權,完美地展開了波髒水的工作。一方面,名嘴天天說,一方面,民調拼命做,民調做完,名嘴說,名嘴說完,做民調,民調和名嘴,交互運用,閱聽大眾資訊不對稱,也鬧不清楚,聽到王名嘴如此說,看到李大師民調是這般,誤以為真;於是乎,議題熱度和人物喜好憎恨度,也就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了!
明白了嗎?搞選舉的和搞民調的,不過是將選民當作開放社會實驗室裡白老鼠,玩弄著咱們呢!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很高尚的專有名詞叫做「社會期望值」、或是「社會期許」(Social Desirability),也是搞政治和搞民調的人特別愛操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