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北京中斷兩岸正式溝通管道。分析兩岸目前的局勢,美國在台協會理事(AIT)主席薄瑞光表示,他不會用「危機」來描述現在的狀況,但兩岸「有點陷入僵局」,大致來說,雙方仍能展現「耐心」,但北京看起來逐漸在給台灣施加壓力,美方希望雙方能找到一個可持續合作的方法。
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任職AIT台北辦事處處長2年、AIT理事主席10年半,即將卸任,他13日接受《風傳媒》訪問,被問及他所處理的最難問題是什麼?薄瑞光提起他2000年擔任處長時,與當時AIT副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如何協助當選總統的陳水扁度過台灣首度政權輪替的動盪。
陳水扁少與北京交手 常詢問美方想法
薄瑞光指出,前總統陳水扁過去跟北京交手的經驗較少,會向美方詢問北京的想法,包括當時擔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喜歡什麼、汪道涵與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兩人的關係等等,「我們花很多時間討論這些事情」,當時北京、美國華府都非常緊張、憂慮,「透過我們這樣的會談,幫助舒緩了情勢。」
因國民黨分裂,陳水扁當年意外終結國民黨長達半世紀的政權,面對台灣首度出現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政權,美、中都高度緊繃。薄瑞光表示,從陳水扁勝選後到就任期間,他們與陳水扁有非常密集、廣泛的對話。薄瑞光形容,過去的這一段經驗,沒有其他能相比。
記者詢問,跟當時的狀況比起來,現在的兩岸局勢算不算是「危機」,薄瑞光說,他不會用「危機」來形容現在的狀況,頂多是「有點陷入僵局」。
北京中斷國台辦與陸委會的對話機制,連被稱為「兩岸白手套」的海協會也中止與台灣海基會的協商,北京多次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個「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作為兩岸恢復對話的前提。
「九二共識」說法 2000年後才使用
薄瑞光6月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當時總統蔡英文在出訪中南美洲友邦。薄瑞光在訪談中提到,「九二共識」的說法直到2000年才被使用,當時擔任前總統馬英九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使用這個說法來描述1992年的協議;在他和已逝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面中,他們沒有稱「九二共識」,因為這個名詞不存在,辜振甫有時候會說「九二諒解」(1992 Understanding)。
綠營普遍歡迎薄瑞光的談話,也有解讀認為,是美方替總統蔡英文背書。
1992年協議 有助兩岸交流
薄瑞光對《風傳媒》指出,《美國之音》的主持人知道他認識辜、汪兩人,因此問他那段歷史,而他回答的時候,也是就史實回答,兩岸在1992年會談達成的這個協議,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名稱,他當時應補充另一重要史實,那就是1992年達成的這個協議,有助兩岸開始進行訊息的交流,在這些交流的基礎上,兩邊才展開對話,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對兩岸雙方的人民都有利。
薄瑞光指出,正如他在《美國之音》訪問所提到的,美方的立場是,兩岸在1992年的會談中已經立下了一個基礎,讓兩岸進行持續的交流與合作,要把這個基礎叫什麼,是由兩岸來決定,而不是由美國決定。
中國、台灣 必須持續展現彈性和創意
在蔡英文當選後,中國也在中、美雙邊會議中提出台灣議題,薄瑞光表示,美國持續鼓勵中國要有耐性、要有彈性、要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美國也鼓勵台灣朝這方面努力,「雙方都必須持續展現彈性和創意」。
薄瑞光指出,兩岸之間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兩岸必須有足夠的溝通,才能避免錯誤解讀對方或有錯誤的認知,同時兩岸必須透過對話化解分歧,並且增進互相的認識和了解,也要強化人員間的往來,兩岸的穩定,符合美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