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最常忽視的名言:我不知道
投資名家坦普頓(John Templeton)爵士曾說過一句名言,他說在投資界,代價最昂貴的一句話是:「這次不一樣。」
的確,這種以為「新時代來了」的想法,正是爵士時代窮奢極侈(後來導致經濟大蕭條)、達康公司的網路股超大泡沫的主要原因。
一些原本足以信賴的指標,例如「獲利率」、「營收成長」被什麼「心智占有率」(mindshare)或「網頁吸睛博眼球」(eyeballs on the page)所取代,災難也就不遠了。如果「這次不一樣」是投資界最昂貴的一句話,我想提名「我不知道」作為投資界最被忽視的一句話,而「我錯了」緊跟在後是第二名。
在尋常的投資脈絡下,這兩個信念的實用性,其實跟它們相應的行為難度成正比。所以啦,接受不確定性、理解人容易犯錯,這兩件事才會是有利可圖。因為我們就是很難接受這些事實。
想起來也真是奇怪,很多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其實核心重點都是「我不知道」。所謂「我不知道」的投資,就是被動式的投資。
如果你不知道哪些是好股票、哪些是爛股票,那就去買大盤指數吧!大概是這種謙虛的態度,不管是長中短期,被動式投資工具在任何時段的績效都打敗主動式投資基金。
各位只要看看標準普爾公司彙整的大盤指數與投資基金的績效比較「標普指數報告」(SPIVA Scorecard)就知道,以大型股基金來說,不管是五年或十年為期,投資績效落後大盤指數的機率分別高達八十八.六五%和八十二.○七%(而且基金管理費還沒扣掉呢!)。至於價格起落較大,一般認為基金經理人最容易展現實力的小型股投資,也一樣是讓人沮喪,有八十七.七五%的小型股投資基金落後大盤指數。
分散投資也是類似想法:「如果什麼都不能確定,那麼各種股票都買一點好了。」這證明承認不確定性,並不一定就代表對於投資報酬不利。
事實上,證據顯示,大規模分散和重配置,每年可以提高投資績效半個百分點,這個幅度看似不起眼,但各位要是投資一輩子,它的複利效應可是一點都不小。
關於投資分散與重配置的效果,可以參考《投資前最重要的事》(A Wealth of Common Sense)引用的歐洲、太平洋和美國三大地區的股票行情。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四年的投資報酬年率如下:
‧ 歐洲股票:十.五%
‧ 太平洋股票:九.五%
‧ 美國股票:十.四%
三個地區的投資報酬相差不大;不過讓我們看看,如果把這三個市場合併起來,每年底都以同樣加權並重新配置,維持一致的投資組合,狀況又是如何呢。這樣的分散只能以奇蹟來形容,因為這段時間內的投資報酬年率可達十.八%,比任何單一市場都來得高。所以啦,原本投資前要是覺得毫無頭緒,其實也不錯。
雖然「我不知道」投資具備功效,但還是一種沒被充分利用的方法。這正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那種維護自我意識的心理,就算是面對強而有力的證據,也絲毫不肯退讓的關係。
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
本文節錄自《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