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裡的船上了岸,碼頭上的貨櫃卻下了海…上星期莫蘭蒂颱風吹襲南台灣,讓我看見了39年前的景象。
那一年,民國66年,我還是個菜鳥記者,主跑交通新聞,我生平第一條路線。
7月25日,強烈颱風賽洛瑪以詭異角度(幾乎90度轉彎),從巴士海峽撲向高雄,由於預報都說它不會登陸,所以幾乎沒有作任何防颱準備,結果造成超級災難。(google搜尋關鍵字「賽洛瑪颱風」:讀者可以自行瀏覽。
我在台北沒事,風災新聞佔據了報紙一半的篇幅(那時候每天發行2大張半),菜鳥記者樂得沒事。
可是緊接著又一個颱風警報,薇拉颱風直朝北台灣而來,也是強烈颱風。基隆港作了「萬全」準備,交通部用交通車載我們去參觀。只見所有的貨櫃吊桿(商港碼頭上常見的貨櫃運輸作業機具)都以四根8吋鋼纜,向四方地面固定,並且跟碼頭上堆積的貨櫃綁在一起。
看起來堅若長城,沒問題了!
7月31日,薇拉颱風登陸台灣,我採訪了畢生最慘痛的一次災難:北門高架橋工地鋼樑被颱風吹落,造成死傷,我是全台北第一個到場的記者。(那個過程很精彩,但在本文卻是枝節,不贅)
第二天,知道基隆港災情慘重,但是我新聞太多,不可能去現場。隔天報紙上看到照片:前天看到的,連吊桿帶貨櫃,一起都吹進了海裡。當天晚上,我在特稿裡寫了:「兩次颱風讓人深刻體會『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上星期,當莫蘭蒂颱風蹂躪高雄港之後,緊接著馬勒卡颱風朝著北台灣而來,我在臉書的兩個粉絲頁上疾呼「別讓歷史重演」,結果馬勒卡「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回頭想想,當時真有點神經過敏,但是,防災不就該這樣嗎?
《孫子兵法》: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天災當然是敵人,而颱風是可以「有以待之」的,那麼,為什麼高雄港這一次仍然遭到重創呢?雖然事隔39年,只有我這種老鳥記者還記得,可是港務局應該有經驗傳承啊!每次有颱風預報,不都應該採「最高檔」防範嗎?莫蘭蒂的走向比原先預測偏向陸地一些,居然成為防範不利的藉口之一,可是,39年前就有紀錄:颱風可以接近90度轉彎,不是嗎?
颱風行徑詭異其實不是新聞,幾乎每隔、2年就有。只希望「因防範不夠而造成巨災」的情形,不要再發生了。「料敵從寬」大家都會說,做起來真有那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