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中觀點:美國於印太地區的聯盟體系已面臨新挑戰

2019-09-06 07:10

? 人氣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中)日前在曼谷與日、韓外長召開三方會談,但未能化解僵局,3人合照時,南韓外交部長康京和(左)、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不僅表情嚴肅,甚至並未握手。(AP)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中)日前在曼谷與日、韓外長召開三方會談,但未能化解僵局,3人合照時,南韓外交部長康京和(左)、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不僅表情嚴肅,甚至並未握手。(AP)

南韓與日本之間由於民族情緒演變為外交摩擦,最終仍致使南韓於8月22日宣布不再續簽「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影響雙方在安全面向的合作,更影響美國在印太地區聯盟體系的穩定性。具有聯盟關係的國家之間,一般多面臨擔心自己有事卻被盟友拋棄、或是本身試圖避戰卻被盟友牽連的景況,尤其是當結盟的雙方或多方在軍事實力上有所差距的情況下,弱勢的一方更容易有被拋棄或被牽連的擔憂。然本次日韓之間的外交齟齬,卻顯示出美國所建構的聯盟體系中,相對弱勢方的決定,可能鬆動整體聯盟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Robert Kaplan近期的一篇分析,借用Nicholas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強調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亞太地區推動的安全聯盟,即試圖透過權力平衡,防止在歐亞大陸邊緣出現騷動或一個可以挑戰美國霸權、進而能掌控歐亞大陸的強權,而日本在此思維下正可發揮「離岸平衡」的功能。然而,基於地緣政治而產生之「離岸平衡」構想,在冷戰期間可以發揮作用,但在冷戰結束後,卻在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當道的思維下逐步淡出。

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重現了地緣政治的價值

川普上臺後積極推動印太戰略,而地緣政治觀點也重新回到政策界與學術圈討論的重心。美國國防部於六月間印太戰略的正式發布,以及近期美國國務卿Michael Pompeo與新上任之國防部長Mark Esper於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在印太地區進行的系列訪問,說明了川普政府在美中貿易戰中仍將繼續推動印太戰略的決心。Pompeo自7月30日至8月6日,先後訪問泰國、澳洲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Esper則於8月4日訪問澳洲、8月5日訪問紐西蘭,後於8月7日訪問日本、8月8日訪問蒙古、及8月9日訪問南韓。這些國家雖位於歐亞大陸邊緣地帶論,卻是當前平衡中國崛起的重心。

2018年6月14日,川金會落幕後,美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訪問南韓,駐韓美軍司令布魯克斯(Vincent Brooks)迎接(AP)
美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訪問南韓,駐韓美軍司令布魯克斯(Vincent Brooks)迎接(AP)

川普個人極限施壓思維影響了聯盟穩定性

面臨南韓與日本在過去幾個月來的外交齟齬,Pompeo在該次行程中,也試圖緩和雙方的談話氣氛,以免影響推動印太戰略的力度。然而,南韓民族情緒強烈,而日本試圖透過經貿施壓更激起南韓更多不滿,使得美國的調解終告失敗。表面看來,這是韓、日之間的問題,但也不能排除這是南韓間接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川普個人自上任以來即不斷質疑美韓同盟對美國的好處、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後更要求南韓提高駐韓美軍費用負擔的比例,這些施壓手段背後的目的究竟是為了維繫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業,抑或是為競選連任做準備,已引起各方的好奇。

川普政府內部人事更迭或未到位,也影響了政策穩定性。雖然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以及國防部長相繼就職,但依據《華盛頓郵報》的統計,川普政府在730餘個需要參議院同意的職位中,至八月下旬為止,僅有481個職位完成任命、99個完成提名、152個職位仍待正式提名或完全尚未提名。而亦有報導指出,在國務院的部分,在助理國務卿等級的28個職位中,僅有一位是出身國務院官僚系統,其餘多為政治任命、或是由下一層級官員代理職務。對於國務院而言,忠實執行政策都可能有實質困難,遑論發揮決策影響力。這樣的情況,對於同盟國家而言,自然增加了溝通的成本。日韓近期關係的變化,可能反映出盟友對於美國承諾的不信任。在這些變局之下,對於臺灣而言,與其期待川普總統個人關愛眼神,恐怕還是強化與美國政府內部官僚系統的正常化互動才是正道。

*作者為政治大學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