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產業是新政府重點推動的五大創新產業之一,但台灣生技產業多為中小規模,不但行銷全球有困難,也易成為資本市場炒作的標的。生策會創辦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19日出席生策會主辦「國際併購趨勢與策略」生醫產業論壇時呼籲,生技業者乃至於在全球已占有一席之地的台灣電子產業,應透過併購複製產業資金整合、技術整合的模式,才能共創做大做強、共好共贏的將來。
王金平進一步提出,盼新政府適度開放國內民營壽險、銀行業一定比例資金投注五大創新產業,一方面扶持新興產業,同時解決壽險業當前資金閒置困境;此外,亦可鼓勵鴻海等在全球具舉足輕重地位的電子產業,以「領頭羊」之姿率先跨足投資生技,帶動跨業合作的風潮,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現任生策會會長、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也說,所謂十年磨一劍,台灣生技業過去在基礎研究上已奠定了相當不錯的根基,現在正是展翅高飛的時機。惟台灣市場太小,從零開始又太慢,唯有與國際大藥廠合作,台灣生技業才能達到國際化、規模化的目標。
為分享台灣電子產業傲視全球的成功經驗,鴻海副總裁呂芳銘代表總裁郭台銘出席論壇表示,鴻海成立42年,從一個做模具的中小企業,發展至今成為年營業額4.48兆的跨國科技服務公司,靠的就是策略性的投資與併購。
呂芳銘轉述,郭台銘常說,「鴻海構築的是一個讓大家『併』肩作戰的平台!」其中的「併」字又可解為「竝」字,也就是結合上中下游產業的力量,透過互補、團結尋求勝利的關鍵。而接下來,鴻海著眼的正是生醫產業。
在30年間透過多達20次併購過程,將一個兩人公司推升至市價3兆的泰福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趙宇天則提醒,併購雖是壯大一家公司必走的路,但併購的失敗率很高,所以,下手之前一定要「知己知彼」,以免買了一個空殼公司而不自知,到頭來非但對母公司無益,還可能後患無窮。
康禧全球投資基金管理合夥人陳林正,則以投資人身分分析台灣生醫產業現況說,目前台灣所有生技公司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的新藥,總數只有約25個;最大的藥廠及醫材公司,年營業額也都未達百億,規模過小已成為台灣生技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更甚者,相較過去十年美國及歐洲至少有1500例生技併購案,同一時間國內卻只有5件,足見台灣的腳步已經落後。
陳林正強調,一般人看被併購者常投以「輸家」、「被淘汰者」的有色眼光,殊不知以生醫產業為例,併購不僅有助併購者取得更好的技術、節省重覆部門衍生之不必要開銷;對被併購者來說,往往也是讓手中研發中的新藥一旦成功時,能夠擁抱最大市場的絕佳機會。
大聯大投資控股董事長黃偉祥也分享說,「當大家都在做同一個產業時,產業就會因惡性競爭爛掉。」所以,他創業的座右銘就是「要分才會拼、要合才會贏」,所謂「分」就是減少重複投資,所謂「合」就是併購。事實證明,併購了90多家公司的大聯大只用了短短10年的時間,市值就從80多億成長至近600億,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業零組件通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