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2月,以色列私營機構主導製造的「創世紀號」(Beresheet)月球探測器搭乘美國「獵鷹9號」(Falcon 9)火箭,開啟奔月之旅,為全球首個非國家發起的探測器登月任務,然而4月著陸時因過早傳達關閉引擎指令,導致探測船墜毀,遺憾告終。印度「月船2號」則是今年第三個發射升空的月球探測器。
比起美國航太總署(NASA)或歐洲太空總署(ESA)製造的探測器,「創世紀號」與「月船2號」的製造成本皆相對低廉,在1億美元至1億5000萬美元之間(約新台幣31億1700萬元–46億7600萬元)。但是從印度與以色列登月任務失敗的結果來看,探測器的成本越低廉,恐怕意味著登月失敗的機率越高。
莫迪力推「太空強國」政策,把民族自豪與太空實力畫上等號
《紐時》報導稱,印度民族主義在莫迪的領導下興起,他近年來不斷透過太空計畫與技術革新,拉抬印度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也試圖讓印度民眾為國家壯大而驕傲。
印度社會也掀起一股「太空熱」,一些城市的街頭可見「月船2號」的巨型廣告看板;今年7月「月船2號」乘著火箭發射升空時,有數百萬印度人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學童在課堂上試著自製水火箭也蔚為流行。
An emotional moment, a hug from PM, a much needed one.
— All India Radio News (@airnewsalerts) September 7, 2019
ISRO Chairman K. Sivan sees off PM @narendramodi at #ISRO HQ in an emotion filled atmosphere with a pledge to bounce back and achieve this feat with even greater determination.#Chandrayaan2Landing #Chandrayaan2 @isro pic.twitter.com/cvpQFA1Eh1
對於多年精心籌備的登月任務疑似失敗,莫迪發推稱,印度科學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他們感到驕傲,也相信經過這次經驗,他們會學習到很多,「我們的旅程將會繼續!」
印度在太空探索上急起直追,也衝擊到該國與中國的太空競爭,以及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平衡。印度今年3月成功試射反衛星飛彈時,日本北海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鈴木一人指出,印度是在「向中國示威」,「這種技術與能力的激增,讓太空秩序非常不穩定」。
莫迪政府正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民怨問題,以及剝除喀什米爾自治權的國際譴責,如今「月船2號」登月任務失敗,可能會短暫地削弱民間的民族主義,但對印度政治情勢的影響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