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道歉下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先前在一場閉門會談中,針對「反送中」浪潮的發言外流,儘管她也宣布,將依立法會議事程序撤回修法草案,香港群眾的怒火並未消退,而林鄭月娥稱是自己做的決定,且獲得中國北京當局支持,中國官方與媒體卻完全噤聲,美國《紐約時報》分析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估自己的處理能力,為自己的集權統治帶來危機。
習近平強硬不妥協 促使反送中加劇
《紐約時報》7日報導稱,習近平1月與領導高層會談時,曾直言中國面臨一連串經濟與政治危機,且要注意別與民意脫節,這段警惕現在看來如同「預言」,因為香港反送中延燒近3個月,習近平與領導高層不當處理此事件,又錯誤解讀香港民眾的普遍不滿,導致反送中浪潮遲遲不退,這可能不在習近平意料之中,他也可能因此陷入更深的焦慮。
Mr Xi's iron grip on power has made political solutions to the Hong Kong situation harder to find because even senior officials are reluctant to make the case for compromise or concessions for fear of contradicting or angering him, analysts say. https://t.co/aYNnIkESHu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2019年9月7日
香港政府先前堅持修改《逃犯條例》,放寬引渡嫌犯至中國的門檻,而中國也極力擴張對香港的控制權,引發香港司法獨立恐遭中國黑手干預的憂慮,6月掀起「反送中」浪潮,林鄭月娥最後被迫暫停修法,但拒絕撤回修法草案,《紐約時報》直言,此舉是習近平強硬領導作風下的部分妥協,但也因習近平的強硬態度,使得反送中浪潮不減反增。

中國暫時不強硬介入 現階段靜觀其變
隨著香港示威行動不斷加劇,中國的回應也愈來愈誇張,現在則是飄忽不定。《紐約時報》指出,中國高層7月有舉行閉門會談,商議香港局勢,而熟悉此事的香港與北京人士透露,不確定提出哪些應對措施,但中國領導階層的共識是,至少目前中國中央政府不要強硬介入;1名官員匿名表示,中國高層相信港府和港警有能力讓香港恢復秩序。
香港浸會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說,中共高層在北戴河舉行的年度非正式會議中,有談論香港反送中問題,部分高層人士呼籲妥協,但部分則要求直接接管香港,「中國領導階層對於如何處理反送中問題出現分裂」。中國政治分析師吳強(Wu Qiang)告訴《紐約時報》,習近平「不想直接介入反送中,也不想提出解決方案,等局勢出現變化時再提出方案」。

反送中加貿易戰 習近平地位受侵蝕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北京當局3日才說不會向反送中示威者的訴求讓步,林鄭月娥隔天就宣布,將依立法會議事程序,由保安局長在會期開議後,提案撤回修法草案,並稱獲得北京當局支持,而先前強調不妥協的同批中國官員,對於要撤回草案則是完全噤聲。另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會面時,僅稱支持港府「依法止暴制亂」。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方志恒直言:「北京過度干預,還高估自己的處理能力與理解程度。」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稱,反送中浪潮會對習近平的統治帶來風險,「我所想的危機不是指習近平會垮台,而是會有一連串跡象,慢慢顯示他的地位被侵蝕......香港反送中是其中之一......同時承受貿易戰造成的傷害」。

製造內外交迫鞏固政權 中共慣用手法
習近平3日在中共黨校致詞,全文提到56次「鬥爭」,重提1月提出的警惕,且在敘述內外面臨的挑戰時,只提到1次香港。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張克斯(Christopher K. Johnson)直言:「中共為了鞏固統治權,會製造受到外在勢力影響或不可退讓的內部挑戰,以此正當化使用高壓統治手段。」
另外,對於林鄭月娥提出撤回修法草案,中國官方與媒體隻字不提,《紐約時報》稱,如果北京當局不支持此決定,就不會讓中國大眾討論此事。不過中國最害怕的是中國民眾接觸到香港的訴求,而目前尚無反送中浪潮拓展至中國的跡象,北京當局則大動作進行政治宣傳,甚至發動資訊戰和散布「假新聞」,以打擊香港反送中示威行動。北京如何阻止中國人理解「反送中」?華郵:強化香港與內地間的鐵幕,全面扼殺牆內挺港聲音更多文章

《紐約時報》表示,從習近平現在公開活動的行程來看,他的地位並未動搖,官媒對他更加阿諛奉承,《人民日報》用「人民領袖」來形容習近平,成為中共建政元老毛澤東之後,獲得「人民領袖」封號的中國國家領導人。此外,習近平對香港反送中浪潮的態度,可能與面對貿易戰的態度一樣,3日的致詞也透露其策略:「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