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目前香港金融機構,往深圳大灣區的遷移,已經在發生當中。陳嫦芬指出,中國大陸當局發展港珠澳大灣區,已經有5年時間,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後,中國大陸在香港註冊成立幾千家私募基金與創投基金,也是第一波搬回深圳的金融業。
這些私募基金的高管,裡面有許多中國籍的金融人才,部分或許有政商背景,但學歷沒有到所謂的全球百大或亞洲前十大,因此就以就以私募基金名義到香港發展,由於香港工作7年,就可以拿到身分證,這些新一代金融移民,某種程度也推升了香港的房價與樓價,事實上,中國前2000大機構,每一家都在香港設立辦公室,這些企業管金流的人才,這段期間也大量到了香港。
陳嫦芬表示,這幾年隨著深圳前海自貿區發展,很多在香港的中國私募基金,都在深圳設立據點,這些先遣部隊,除了慢慢熟悉深圳證交所的監理之外,他們如果要到香港,只要通勤14分鐘就等抵達,他們搬回深圳一樣是負責資產管理的工作,並沒有因此閒著。
「我覺得,上海未必能取代香港,不過,中國大陸長期在南方深圳培育的一群金融人才,不僅懂外國人,也同時管理著中國流到海外的錢,他們在資本市場頗具有話語權。」
官股銀行為主受政策牽動 陳嫦芬看台金融擴張:不樂觀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沒落,或許將造就新加坡與深圳等地的金融產業,但台灣呢?
(延伸閱讀:名人真心話》從「反服貿」到「反送中」 陳嫦芬籲:務實看待中國轉化自身優勢,台灣年輕人機會無窮)
陳嫦芬表示,就台灣金融業的體質與規模而言,很難與深圳上海或是新加坡同業競爭。某程度而言,台灣培養的金融人才很不易留住,台灣金融業的組成仍以官股銀行為主,官股銀行的經營比較會受到政策引導,舉例來說,如果政府執政團隊不鼓勵金融業關注中國,他們相較於民營機構的動作,就會相對慢。
至於民營銀行部分,陳嫦芬認為,認真積極的台資金融業會自己串結同業,並且在財富管理,貿易與生產供應鏈,以及台商企業相關的交易業務中持盈;這幾年包括國泰、富邦、玉山等,都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拓點,但是他們在海外的規模,仍無法讓他們成為很大的銀行,若要真正突破困境,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我認為台資銀行在對外拓展上,還需要政策更多支持力道,現在不管是兩岸關係或產業環境,對於台灣金融資產的擴張,都不是這麼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