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懂」,而不是只有「懂」
在會議上,我經常會告訴翻譯者:「我聽不懂,麻煩請對方再說一次。」
剛開始,譯者總是一頭霧水:明明應該聽得懂啊?對方說不行就是不行,為什麼惠萍姐聽不懂對方說的「不行」?
我所謂的聽不懂,是因為我不了解對方的邏輯──為什麼不行,能不能講來聽聽?因為有些人的「不行」是反射動作,日本人只說「這樣不行」,但我不懂為什麼?
同事常常希望惠萍姐不要再問了,但我一定要追根究底,問出「為什麼不行」,甚至有時候是「為什麼行」。問到答案以後,我會說我懂了,從此這個知識就是我的,永遠都不會忘記。下次當別人問起:「為什麼日本人討厭一樓?」我就能侃侃而談其中的奧秘,而不是反射性的回答:「日本人就討厭一樓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知道日本人不喜歡一樓,是因為比較沒有隱私,會有落灰、很髒,以及容易遭小偷,所以一樓通常比較難招租,也就能跟客戶解釋清楚了。很多我的台灣客戶都會說:「經過惠萍的說明,就會知道在日本不要買一樓。」
或是如果今天有一樓的物件要出售,想把它推銷出去,又不能說一樓很糟糕,該怎麼賣?其實一樓對個人住戶、尤其是女孩子來說可能不太安全,又有落灰易髒的問題;但對家庭型的客戶來說,有些人是喜歡的。
因為在一樓,小孩蹦蹦跳跳不會吵到樓下,雖然大家都喜歡住二樓或三樓,可是如果家裡有個三歲小孩,日本人又都很怕吵,難保每天都有鄰居來按電鈴抗議。要把一樓的房子賣給有三歲小孩的家庭,就可以推薦他們住一樓可能比較好,雖然有其他缺點,但小孩可以比較安心的跑跳,或許就能成功說服客戶。
(延伸閱讀:憑什麼兩個月飛兩次巴黎?東京不動產女王:為了員工,我就是任性)
同事常常笑著說:「惠萍姐,可不可以不要再有邏輯了?」
或許有些人做事毫無邏輯,但我卻十分在意做事的邏輯。邏輯搞清楚了,會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人做事不求甚解,因為沒耐心,也不想搞清楚背後的邏輯;更常見的狀況是根本不懂什麼叫邏輯,從小到大只習慣背誦、硬記,不想研究事情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但研究每件事的前因後果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練習:「到底為什麼這位太太對我提的物件都不喜歡?」「對日本人來說,為什麼這個物件就是一直賣不掉?」「日本人賣不掉,也許我能夠找到方法賣掉?」「日本人因為某些原因不喜歡,但可能台灣人根本不在乎?」
多問為什麼,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個「懂」,將為你省去更多溝通成本。
我對事情窮追不捨、不斷追問的習慣,應該是來自公公的薰陶,再加上自己的好奇心及追究到底的個性,有時還真問到別人都覺得煩。就像更改發薪日的問題,我會不厭其煩地讓員工知道,不只是在意有無虧欠員工,更要知道五號發薪的原因何在。又例如在日本賣房子有「登錄免許稅」和「不動產取得稅」,員工多半是死背這這兩種稅,問他們為什麼有這兩種稅?大家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