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雩觀點:開高走低「新南向」恐又虛晃一槍

2016-10-05 07:10

? 人氣

至此,小英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已經向中國大陸釋放善意,只是對岸並不領情,然而新南向政策迄今仍雷聲大雨點小,難以看到具體動作,相信在短時間內也不容易獲得亮麗成績。原因無他,乃是台灣政府長期忽視東南亞,外交重心為美日歐盟,雖然從1993年迄今,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歷任總統都強調有努力推動南向政策,然而由於戰略目標模糊,動員能力不足,加上難以因應東南亞巨大政經變化,因而無法明顯產生政經影響或產業群聚(cluster)效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日小英政府雖然提出行動準則與綱領,卻仍無法看出具體優劣次序與緩急輕重,例如首先合作對象的東南亞國家,台灣與東協大力推動的經濟共同體,將規劃何種形式的工業園區或又以何種強項產業與東協各國合作等。總之,即使綱領面面俱到、文辭華麗,仍然還是紙上談兵,讓外界感到起手式不足、不夠完善。更遑論剛剛出台的新南向預算,只有區區42億元,導致氣勢盡散。

高雄會展論壇中與會來賓暢談,高雄市府呼應新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中央支持高雄市發展為「新南向門戶」。(楊伯祿攝)
高雄會展論壇中與會來賓暢談,高雄市府呼應新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中央支持高雄市發展為「新南向門戶」。(楊伯祿攝)

為因應這種狀況,從外部來看新南向政策未來的出路,蔡英文或許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面臨中國大陸持續打壓,要選擇適當時機出面回應,表明新南向政策並未與「一帶一路」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形成衝突,當今全球大部分的國家包括美日中等都努力尋求與東協國家合作,為何只有台灣不能?其次,對於東協,蔡政府也要瞭解東南亞國家對新南向政策的看法,務必要符合東協的在地思考模式,找出台灣與東協合作的可行方式與實質亮點,不能一廂情願地單向思考與操作,否則新南向政策構想雖好,最終卻失敗。

對內而言,新政府剛過百日執政,支持率未臻理想或是政策不符人民期待,可理解之「必然」,但是如何改弦更張,勿流於過去舊南向的思維,並提出可行、有效的新南向政策具體執行方式,才能真正點亮台灣,方是執政黨可行之道!

為避免外界質疑「新南向辦公室之成立,乃是量身定製,因人設事」的說法。於今之計,蔡政府應當避免過去將重要政策僅繫於個人職務安排之缺失,宜廣納人才,尤其針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人才甄補,過去20年間,大學早有相關東南亞研究系所,如1996成立的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1997成立的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等,相關智庫如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等,也已經培育諸多東南亞研究相關人才,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人才智力資源。在機構設置上,面臨全球爭相推動爭取東協的經濟亮點,蔡英文政府也宜有新的突破,例如,可考慮在印尼雅加達籌設如同歐盟代表處的駐東協代表處,並拔擢非傳統職業外交系統出身的產官學界菁英擔任駐東南亞國家之代表,方能充分闡釋蔡政府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

總之,總統府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否打烊並不重要,有多少預算也可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新南向政策究竟是務實還是務虛,未來目標要走向何方。小英總統雖然已於去年9月提出新南向政策,但從目前各部會推動的情況看來,很難相信是在玩真的。這種情勢如果不改變,政府若無法放開手去做,無法積極地延攬產官學界菁英、政府結合民間共襄盛舉;只任由少數前朝舊官僚把持,難保最後仍可能走向務虛,新南向政策恐將又淪為虛晃一槍,違背原來設置的初衷與治理的善意,對此,蔡英文政府不可不謹慎面對。

*作者為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全英語學程副教授。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11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