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慧說,台灣醫生來到索羅門首都的中央醫院後,一天最多可以看診150至200人。不過她這三年去的遠方小島,都只有派駐護理師,「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看過真正的醫生」。島上衛生所的藥品類別也很少,郭欣慧常常看到狀況很不佳的病人,開出相應的藥品後,才發現這種藥在索羅門都沒有被使用或進口過。
再加上台灣醫療因為技術發達,因此醫生都直接操作精密儀器替病人診斷,不過所羅門離島偏鄉往往只有血壓計跟聽診器,幾乎是要全部觸診。郭欣慧說,在索羅門的經驗讓她學習回到一個「傳統醫師的初衷」,在直接溝通和不仰賴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去建立跟病人的關係,完整地去判斷一個人的病徵。
有趣的是,郭欣慧常常碰到很多出生紀錄不明的人。她說:「(當地)年輕小孩有出生紀錄證明,但很多老一輩人都沒有身份證,然後隨便說我40歲了,這些都是不能相信的」。由於年紀跟疾病年齡層分佈等情況需要凖確,這讓台灣醫師在診療上需要更為謹慎。郭欣慧甚至還遇到划船一小時來看病的當地患者,這些病人說,台灣「醫生來了,怎樣都要來看病」。
中國需要平衡的難題
在經歷36年的邦交後,索羅門群島終究關上了跟台灣外交的大門。在與中國建交後,索羅門群島預料將接受中方的援助,但中方未來的醫療團能否沿襲台灣的醫療援助方式,中方醫療技術是否可以成熟援外,都是注目的焦點。
郭欣慧認為,中方在金錢下加足力道的話,應該會承諾給所羅門的中央醫院蓋加護病房跟更好的病房。不過如何讓當地人學會使用這些醫學設施,也不剝奪他們的工作權利等,將是中方需要平衡的難題。
另外,郭欣慧所負責的離島行動醫療相當仰賴組織與經驗,在沒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下,中方醫療團突然進駐的話,組織方面會遇到很大的挑戰。郭欣慧認為:「我想他們只能先循台灣建立好的模式,頂多把各地方都走一走。」
索羅門群島的政治情勢也是一環,許多索羅門議員這次投票選擇與中方建交,但許多議員從偏鄉來到中央後,因為偏鄉沒有通訊跟網路,讓這些政治人物長年缺乏人民監督。以至於政治人物私下做什麼,大部分偏鄉民眾都是一知半解,「也許很多偏鄉的人到現在還不知道跟台灣斷交了」,郭欣慧說。
醫療不只救人也要治癒
對於往後,郭欣慧仍認為,雖然無法再去索羅門群島行醫了,不過她有機會還是想再去其他台灣的邦交國行醫:「心裡面當然覺得(斷交)很可惜,但回憶是很好的,我也想證明再離開台灣的醫學中心後,在外是不是還能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