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國慶、閱兵、軍隊與戒嚴時期的軍隊威權形象,彼此之間係有一定程度的鏈結存在,特別是後二者最為嚴重,透過2013年洪仲丘案與今年憲兵以網購普洱茶買家非法搜索二個事件便可看出端倪,媒體使用「戒嚴」、「白色恐怖」等詞彙,可激起年輕朋友對於人權議題以及軍隊陋習的討論聲浪,卻也另一方面揭露一定比例的民眾,不滿當前國家整體發展,產生類似南韓朴正熙症候群,懷念威權時期形式上有條不紊的社會氛圍。
以西方學者Huntington和Janowtiz的論述來看,文人領軍在民主國家的發展上是絕對重要的大前提。如果從這樣的思維切入,時至今日反思陳前總統取消國慶閱兵的決定,應是利大於弊,是有益於軍民關係發展的。畢竟,取消了以人為主角之形式上的閱兵,一方面除卻了國家領導人所帶有的軍事色彩,一方面則由軍方頻繁主持各項相關武器展演的變相「閱兵」活動,成了增進軍民關係的良方,建構雙贏局面。
透過老照片中的氣球,看看過去的國家生日,再看看今年以「臺灣有你真好」為主題的國慶,以黑鷹直升機、雲豹八輪甲車等空中及地面救災裝備,以及曾參與救災任務的軍人們當作「閱兵」的主角,便不難發現新政府力極欲改善低靡許久的軍民關係。
或許部分民眾認為以救災這樣當作主題換取民眾支持,無異於商人發災難財般不可取,然而在當前國際間各項政經關係交織的現況下,從國家層面探討戰事發生的可能性,需探討的因素並非一戰與二戰時期一般單純。因此,軍隊除具備應當的軍事戰力外,勢必也得發展他們對於非傳統威脅的處理能力。
*作者為自由譯者,嗜社會現況與時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