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學來,樣本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隨機、分層(年齡、收入、教育等)、分類(男女、黨派、族裔、地域)、等比例。專業調查公司有一整套科學的取樣調查和統計分析方法,通常比較靠譜。比如投票日大家熟知的媒體不斷發佈的每一個州的得票率,其實不是官方的統計也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專業公司做的「出口民調」(Exit poll,會標注在螢幕下方)。選民投票後離開時做隨機調查,樣本每個州在2000份以內,很快就能算出各州和全國的得票率。出口民調和幾個小時後、甚至經過幾天整理統計後,官方發佈的正式結果相差無幾。
而在線投票,如果要註冊,很多人會不願參與,或重覆註冊、虛假信息、技術干預,因此通常都是開放式的。儘管參與者眾多,樣本很大,但沒法分層、分類、等比例,有效率和誤差都說不清楚。由於用戶選擇網站的不同,差別很大。比如《時代》周刊網站的254094投票中,川普以56%比44%勝出。另一個著名網站Politico(曾經得過普利茲獎),則是川普高達77%獲勝。如此之高是因為這個網站持續揭露希拉蕊「電郵門」等醜聞,不喜歡她的人雲集於此,也就不奇怪了。
網絡特點讓民調更複雜
網絡本身就有眾聲喧嘩、輿論逆轉、娛樂至死、民眾顛覆精英、群氓圍毆英雄的特點。比較而言,川普由於他傳奇的故事、大膽的言論、真人秀的表演、各種選美的主辦、不按常理的出牌、迥異於職業政客的做派,始終是眾多網民追捧的熱點。
此外網絡還有去地域化特點。選舉本來是美國人的事,存在國籍、年齡認定、選民登記、按選區投票等限制,但互聯網的跨國性、去地域性,使得誰都可以參與。熱衷上網者不一定是18歲以上的美國選民,甚至不是美國人,多數都是世界各國看熱鬧的吃瓜群眾。想想當年NBA最有價值球員投票,網上永遠是姚明第一。現實政治中,熱衷上網的鍵盤俠、宅男淘女,很少去投票。而積極投票的大媽和老年人,往往不太上網。
網絡的去中心化、去行政化特點,也使得網絡輿論和主流媒體大相徑庭。主流媒體往往都是以我為中心,比如中央一級的電視台,由內向外輻射。或者有些國家的媒體有行政級別,新聞由高往低傳播,中央和高級別的媒體影響更大。但網絡哪有什麼中央和級別,儘管CNN、紐約時報等許多主流媒體支持希拉蕊,後者在辯論前還專發社論,歷數選擇希拉蕊的理由。但除了福斯電視等有相反的聲音外,更有眾多的網民不看電視、不信什麼大報,自有他們的社交網絡和言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