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戰、發展核武、中印、中越戰爭到中國崛起:從軍費消長解碼中共建政70年歷史

2019-10-01 09:1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中國,祭祀和軍事是一個國家最重要之事。對於現代中國,軍事的角色更加複雜一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70年前,中國共產黨剛剛建政,當時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軍事支出卻一度佔到財政的45%,作為對比,堅守強軍政策的朝鮮在2013年公布的軍費佔財政比為16%;之後在「韜光養晦」策略影響下,中國的軍事則處在發展戰略的邊緣。

儘管國際社會對中國軍費的透明度存疑, 對中國是否存在隱形軍費的爭議不斷 ,但是軍費依然是觀察現代中國一個有價值的指標。橫向比較下,70年來,中國軍費有數次急漲和急跌,恰好與這個國家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相吻合。

我們選取中國軍費劇烈波動的幾個時間點,以此回顧中共建政70週年的歷史。

1949-1954:韓戰、西藏與台灣問題致軍費首次飆升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國軍費經歷了第一次急漲和急跌—軍費從1950年的28億元,上漲到1953年的75億元,佔財政比例高達35%-45%;1954年,回落到58億元,佔財政比例也回落到23.7%。

chart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很多地方戰事未消。

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主要軍隊撤退到台灣。但中共的解放軍持續追擊,10月25日,三野部隊三個團九千餘人在台灣離島金門登陸,與島上兩萬多國民黨守軍激戰,最後因缺乏後援而全部戰死或被俘。

這一戰役被視為解放軍自建軍以來唯一一次完敗,也被國民黨看作得以和共產黨在海峽對峙的決定性戰役。

金門戰鬥(國民黨方面稱「古寧頭戰役」)雖敗,但解放軍並未放棄。1950年,進攻台灣成為這個新成立國家的首要任務:從蘇聯購買了大量戰機,並在四月和五月先後成立空軍作戰部隊和海軍艦隊,三個兵團、十二個軍共50萬兵力整裝待發。

密集的軍事備戰消耗大量軍費。因此,1950年軍費佔政府財政收入的45%之多。然而,這些軍備沒來得及用在台灣身上。

1950年6月26日,朝鮮戰爭(即「韓戰」)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維和」,實際上挫敗中共武力統一台灣的計劃。

雖然國內百廢待興,但在蘇聯的影響下,中國派出百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以落後的武器裝備與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一流裝備的聯合國軍短兵相接。

不過,中國軍隊是以「志願軍」名義赴朝,以示中國沒有跟美國直接宣戰。

美國也意會到這一點,為免與中國全面開戰,美國警告蔣介石如果乘朝鮮戰爭之際「反攻大陸」,其第七艦隊將予以阻止,國民黨軍隊也未被允許參加朝鮮戰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