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雨露均霑達不到深耕─淺談頂尖大學計畫

2019-10-04 05:50

? 人氣

圖為台大校夜景。(風傳媒)

圖為台大校夜景。(風傳媒)

教育部從二〇〇五年起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俗稱五年五百億計畫)和從二〇一八年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稱深耕計畫),對台灣高教現況的幫助巨大,否則過去十多年,國內大學的日常運作與世界排名會更艱辛與難堪。(與五年五百億計畫不同,除教育部之外,科技部也參與補助和推動深耕計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已經結束的「五年五百億計畫」暫且不論,進行中之「深耕計畫」的窒礙難行,則癥結在於其經費分配過於雨露均霑,補助單位想要面面俱到,同時又對執行成效之考核要求得又快又急,並且極度依賴績效指標(KPI)作為審查標準。因為幾乎完全依賴績效指標判定優劣,所以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大學都不得不把高深學理研究、產學專利工商生產、國際縱橫合作交流、博碩士生就業和薪資、境外擴大招生、大學部英語授課、中學生科普推廣等等,全部包山包海涵蓋進入計畫任務範圍之內。理由很簡單,因為項目涵蓋得越多——即使項目目標相互矛盾,本質彼此抵觸——加總KPI分數也就會越高,對爭取經費越有利。

簡言之,這是一個績效考核目標錯亂的高教計畫,意圖以有限的經費,多方討好,面面俱到,甚至僥倖撿到寶,一鳴驚人。試舉四例說明並質疑如下:

一、就業機會好壞、薪資高低,怎是教育部該(越俎代庖?)替經濟部、勞動部操心,而要求教授執行,大學受評的?

二、國際一流大學專注於學術研究尚且孜孜矻矻,兢兢業業,台灣高教豈能以卑微的資源和人力,既要求與國際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競爭精深學理,又要求配合在地業界需求立即助其上線生產,提升利潤?

三、許多國內大學生用中文講課已經難聽懂,上課常缺席,遑論來聽英語授課?況且,有不少境外生的基本學力和英語程度,未必在本國學生之上。

四、從上自以最頂尖的學術研究成果及專業術語發表國際頂級期刊論文,下至以日常語言旁及身邊生活萬象對中學生科普演示,請問全世界有幾位大學教授具此稟賦,既能天文地理知識縱橫無礙,又能在大庭廣眾之間唱作俱佳?

美國頂尖大學招生涉嫌歧視亞裔學生,圖為哈佛大學(新華社)
雨露均霑的預算分配,打造不了頂尖大學。圖為哈佛大學。

總之,國內大學的經費少得可憐,所以五年五百億計畫和深耕計畫是「及時(小)雨」,使高教整體情勢的惡化速度稍稍減緩。這些計畫必不可少,不應廢除,但計畫執行成效不彰的癥結在於不宜年年(或季季?)進行考評,要求立即的、耀眼的成果(以供媒體報導和立委質詢?)。考評宜著重教學與研究的實質逐步改善及進展,以期細水長流地復原高教體質和生機。不應好大喜功,以不及國外主流大學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經費,就常常欲藉由媒體版面取悅社會,放話說許多受補助單位都持續地開發了新產品,多項成果遍地開花並獨步全球等。事實上,媒體豈能準確判斷學理學說是否卓越深化,新創科技是否睥睨國際頂尖紀錄?頂大計劃的執行成效,豈是該經由刻意搶攻媒體版面以應付或討好考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