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德豪斯所著的《氣候賭局》(The Climate Casino: Risk,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s for a Warming World)從環境科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人類經濟的未來前景,可說是所有政治、商界菁英及環保人士必讀的「氣候經濟學」科普書。諾德豪斯在書中詳細檢視全球暖化數據、進行影響評估、分析政策工具,並探討現實中人們拖延不作為的種種原因。諾德豪斯認為,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涉及公眾、經濟與科技,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一、提高公共意識,認識並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和自然界的嚴重性;二、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且應該促成全球一致的行動;三、加速「經濟去碳科技」的研究,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美中不足的是,或許因為科學證據的欠缺,諾德豪斯在書中較少著墨二氧化碳(CO2)以外的溫室氣體減排課題。但一如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導,被新能源電力行業廣泛使用的絕緣氣體六氟化硫(SF6),助長全球暖化的效果,高於二氧化碳2萬3千5百倍以上。每座風力發電機組會使用五公斤的六氟化硫,若外洩至大氣層,其暖化破壞力等於117公噸的二氧化碳!其他如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影響也不應顧此失彼。
輕忽其他溫室氣體,過於強調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果,自然激起一些科學家的不同意見。例如2007年的BBC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就試圖說明,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主要理由包括:一、1940年至1975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斷上升,但氣溫卻連續30多年下降,可見二氧化碳和氣溫上升沒有關係。二、中世紀溫暖期的氣溫比2007年高,但那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現在低得多。三、人類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65億噸,但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達1300億噸,可見人類對氣溫的影響有限。紀錄片中顯示,持這類觀點的科學家主要相信,太陽黑子等自然活動比人類活動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更為巨大。
也因此,就算大家都同意全球暖化的現象,但到底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何者更為重要,似仍欠缺具說服彼此的關鍵科學證據。而不同陣營的研究資助背後,似乎也不脫與傳統能源或新能源產業的千絲萬縷利益糾葛。
去年諾德豪斯獲獎的同一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Global Warming of 1.5°C」報告,言之鑿鑿認為人類控制氣候升溫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與碳排放國,卻在近年接連退出《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後的《巴黎協議》。不禁令人感嘆,美國是全球最富裕、受影響可能最深遠、能發揮最強影響力的大國,川普主政下的美國卻對全球暖化議題如此輕忽,無視其他百餘個國家的減排承諾以及應對決心。
中華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做為世界第21大的經濟體,治權所及的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四大島嶼也面對全球暖化的嚴重威脅,對氣候變遷的長期課題自然有不容忽視的責任。就在聯合國氣候峰會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的政策小組成員透過臉書直播說明環境政策,主張因應氣候變遷,未來將在環資部下設「氣候變遷司」,並成立約250億元的「氣候與生態變遷應變基金」,提供穩定的研究和作業經費,因應植物或農產品在極端氣候下生長異常,或瀕臨危險的生態品種保育等。其實不管選舉勝負,對下一代負責任的環境政策值得各政黨重視、採納、執行。畢竟,選舉成敗只爭朝夕,生態永續卻是千秋大計。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全球暖化氣候巨變,誰也無法置身事外。全球政治領袖們留給下一代的生態環境,到底是藍天白雲的樂土,還是顛沛流離的惡土?世界各地所有的年輕人都瞪大眼睛注視著。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