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發展史上,有過三種不同的生產方式。最古老的一種,是手工製作,時至今日仍然可見。第二種是大量生產,從軍隊制服、男性襯衫、尼龍絲襪到內衣都屬於這一類。
成衣的大量生產在美國始於一八六○年代,當時的人預期成衣製造這一行,最終將會由少數幾家大企業獨霸,生產高度標準化的產品。最早一批的成功者,包括德莫雷斯特夫人〈Ellen Demorest〉。伊莎貝爾.羅斯〈Ishbel Ross〉在《十字軍與箍撐裙》〈Crusades and Crinoines〉一書中記載了她的事蹟。書中指出,德莫雷斯特夫人工廠生產的裙子是「箍撐裙時代的奇蹟之一,無比受歡迎」。伊莎貝爾.羅斯引用當時一位作家的話說:「德莫雷斯特夫人值得我們感恩,因為她是第一個提供真正出色而又便宜的箍撐裙的人。它們是那麼受歡迎,以致其他業者不得不降價求售,哪怕他們明知不管在售價上、用料品質上或使用的勞工之少,德莫雷斯特夫人的產品都是無可匹敵的。」
一世紀之後,《財星》雜誌在一篇回顧中指出,一八六○年代,紐約市成衣產業所雇用的所有人員中,有三分之一都在同一家企業生產箍撐裙:「在女裝方面,它的生產方法無異是最接近﹃通用汽車﹄的一家。」雖然後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獨霸為大眾生產的衣服市場,但最成功的都是鎖定成衣市場最大公約數的業者。
第三種製造成衣的方法,出現在二十世紀,發展速度比前兩種快得多,而且已經成了製造成衣最主要的方式。由於它目前還沒有通用的名稱,我們姑且稱之為「小眾生產」或「差異化生產」〈differentiated production〉。這種方式的產量,遠低於大量生產,但又不算手工生產。說起來,它比較接近大量生產多於手工生產。拜這種成衣生產方式之賜,我們很少會在人群中看到兩個穿著一模一樣衣服的人,男士們的裝束也遠比上一代更多樣化。
這個現象常讓來自歐洲的人感到驚訝,回國後紛紛告訴周圍的人︰在美國,就連女售貨員和工廠女工的穿著都非常時尚,樣式也多,正如作家麥克.哈林頓〈Michael Harrington〉所說的,這種小眾生產的衣服讓人誤以為美國沒有窮人。美國的窮人沒有一身破爛,衣著也不像窮人,他們看起來比實際富裕,這全是成衣產業的功勞。
從經濟上的需求來說,大量生產是很棒的一種方式。市場的確存在著大眾需求,例如磚塊、螺絲起子、床具、紙張、電燈泡和電話等等,就很需要透過大量生產的方式來完成。我不是主張大量生產將會消失,相反的,農人仍然會需要標準規格的牽引機,很多人也仍會需要標準規格的牛仔褲。但對某些商品而言,大量生產只是過渡性的,通常適用於產品發展的早期階段,等到更先進的小眾生產方法發展出來以後便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