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低迷、低利率市場,使台灣金融業長期處於高挑戰環境。為解決金融業所遭遇的困境,政府曾推動兩次金融改革,金管會也積極推行亞洲盃政策,期盼透過整併與收購,解決銀行家數過多、規模偏小及國際化不足的困境,但成效仍屬有限。
銀行設立數量過多,容易產生不良債權等問題,這是很危險的!理由很簡單,過度競爭將造成銀行為求生存與爭取業績,導致放款審核鬆散,這是全球金融市場普遍的負面現象。再者,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崛起,付款、貸款、資產管理等,這些過去由銀行獨佔的傳統金融服務,隨著科技進步,將被科技新創事業瓜分。伴隨而來的效應不容小覷,以國外為例,英國匯豐銀行計畫2年內在全球大規模裁員2萬5,000人,以及1成的勞動力。荷蘭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荷蘭國際集團ING,更是宣布未來3年要裁員1,700人,將節省之薪資成本投入網路銀行事業。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宣布,在2016年底前將關閉300家分行、裁員5,000人。
面對這樣大的衝擊,2016年的今天,我國銀行還停留在38家,並以儲匯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是這些業務,不久將來,都將面臨被低收續費、多元支付方式的金融科技取代,屆時,除了銀行大舉裁員衍生的勞動問題外,無法生存之小銀行該如何處置?不管是由政府接手或任由其倒閉,對可能是存款戶的你、我或全體納稅義務人而言,都是無法承受之重。
為了提早因應上述問題,包括避免同質性高銀行過度競爭,反生不良效果,及取得適度資金以因應產業轉型、強化競爭力等等,金融整併已經是世界趨勢。鄰近之韓國、新加坡銀行整併之效果非常顯著,新加坡星展銀行、馬來西亞的馬來亞銀行,以及韓國的韓亞銀行等3家已在亞洲站穩腳步銀行的發展策略,這3家銀行也是透過多次併購,才能讓本身的規模擴大,提高競爭力。舉例而言,星展銀行在1998年和我國兆豐銀行的規模差不多,7年時間過去,現在不論獲利、盈餘、規模都已是兆豐銀行的3倍,同時間裡,馬來西亞馬來亞銀行亦進行了5次併購,韓國的韓亞銀行更是前後整併了10次,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併購,達到產業瘦身提升整體動能的效應,為企業帶來轉型與契機!相較之下,我國金融整併耗費10年歷程,銀行家數才由53家併購縮減為38家,整併過程十分緩慢、資源分散,在亞洲地區已屬落後,阻礙我國金融市場發展。
既然金融整併是各國趨勢,也是產業轉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不管是民民併、公民併、公公併,政府要為銀行整併製造誘因,空喊政策,是不會有任何成效,只有誘因被創造出來,企業才會主動去尋找合併的機會,終在104年,政府大幅修正金融機構合併法,增列證交稅、營業稅等免稅範圍,並比照企業併購法規定,希望透過降低合併過程的成本、簡化程序等,提高金融機構合併誘因,為金融業打造利於整併之環境。
這樣的法令環境改革也許啟動較慢,但配合目前全球經濟仍屬低迷及前景混沌、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仍是併購的好時機,金融業不能在再仰賴透過政府監管保護,以現有的傳統的模式營利,如果不站在洪水來臨前自己力求突破、整合、轉型,仍然抱守著過去習以為常的獲利模式生存,將被時間的洪流巨獸輕易吞噬!
*作者為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