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庫克真的是鮑爾默歷史重演嗎?

2016-11-04 06:40

? 人氣

以金融市場的反應來說,庫克作為執行長的表現是獲得肯定的,如果我們了解到金融市場總是有一群專業分析師拼命地上山下海找資料,訪問相關人員,分析經濟局勢和產業結構,以建立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預測,好得到基本面估值時,那麼現在媒體上的雜音是怎麼回事?難道金融分析師會比記者或鄉民們笨嗎?還是這些雜音不過是網路話題,很快又會成為過往雲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金融市場以股價對於庫克做出肯定,在本質上並沒有和Steve Blank的文章論點相衝突,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估值理論

當我們看到一家公司股價如蘋果一樣十五年以來一直成長,我們會說是公司經營得好,但這樣的說法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間公司十五年來屢屢取得出乎大家意外的成績」,因為股價應該是隨時反映著市場對於該公司未來無限多年的預期。如果這十五年的經營績效在最初就看得很清楚的話,股價應該在十六年前就反映了這些成長。

換言之,十五年前蘋果的股價不應該是1.4美元,而應該是今天的120美元以適當的折扣率折扣十五年份。如果我們假設該折扣率為藍籌股大型企業的公司債常見的5%年化折扣率,那麼十五年前就已經看到這一切的分析師應該給予蘋果60美元左右的股價:

$120 / (1+5%)^15 = $57.8

十五年前的蘋果股價之所以是1.4美元,是當時的分析師拼命地上山下海找資料,訪問相關人員,分析經濟局勢和產業結構,建立了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預測,所得到的基本面估值,然後透過市場交易收斂到1.4美元。

也就是說,當時的分析師們——就算IQ像織田裕二那樣直衝240——並無法看到2001年8月iPod的誕生,以及它所帶來的產業品牌革命,他們當然也看不到接下來的iPhone、Mac Mini、Macbook Air和iPad等。這些改變市場區塊的風雲產品,光靠證券分析是無法想像出來的——想像得出來的分析師應該要被開除,因為他如果不是騙子就是瘋子,投資人不會把錢交給他的公司代管。

事實上就算賈伯斯自己真的未卜先知,早知道自己接下來十年作為獨裁者要推動這些產品,如果他把這樣的十年產品藍圖在2001年公布出來,我可以保證股價不會大漲到我剛剛推論的60美元,可能反而會大跌為水餃股(penny stocks)。

蘋果前後兩任掌門人賈伯斯(Steve Jobs,右)與庫克(Tim Cook),攝於2010年7月16日(美聯社)
蘋果前後兩任掌門人賈伯斯(Steve Jobs,右)與庫克(Tim Cook),攝於2010年7月16日(美聯社)

要知道金融市場上的估值都是根據兩個輸入所計算的:「預期自由現金流」以及「折扣率」。每一筆預期自由現金流都對應到它們該有的折扣率,該折扣率反應了該現金流發生的不確定性,也就是反映出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