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位於南港的寶島眼鏡對外展示新服務,在這裡,你可以透過AR(擴增實境)系統試戴彩色隱形眼鏡,還能用機器做篩檢,讓驗光數據直接回傳電腦進行分析,若發現眼睛有異狀,就能直接開立轉診單至眼科診所。
這是台灣寶島眼鏡近四年來的數位轉型成果。它每年平均砸下超過5千萬元,相當於該公司去年稅後淨利的1/4。
為什麼一家有38年歷史、門市數是市場老二小林眼鏡近2倍的眼鏡行龍頭,要這麼用力推數位轉型?「不這樣做不是在等死嗎?」寶島眼鏡總經理蔡宜珊瞪大眼睛反問我們。
雖然,眼鏡行因為要驗光、調整鏡架等,是個很難完全被網路取代的實體零售通路,但近年來諸如日本「快時尚」眼鏡品牌Jins、Owndays進駐台灣,使平價眼鏡市場競爭加劇;同時,《驗光人員法》實施,規定眼鏡行驗光人員須持有專業證照,不僅墊高人事成本,更讓眼鏡行間開始搶人。
數位化前,沒投過網路廣告
寶島自己也面臨客層老化的隱憂。門市每年有一半時間,主打針對老花眼的多焦點鏡片,「還沒數位化前,年輕客群在遞減,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嘗試改變消費者對寶島的刻板印象。」副董事長蔡國平,為了讓寶島能穩居連鎖眼鏡龍頭,在金可入主14年後,下定決心啟動轉型。
但一開始,他們就面臨了員工陽奉陰違的沉默反彈。
2015年9月,蔡宜珊成立「數位發展室」,找來外部專家進駐。但當時的寶島,就像是「數位不毛之地」,雖然當年營收已達25億,卻沒投放過半個網路廣告。
此外,第一線門市人員50歲以上占了近2成,許多人對數位陌生,「要推會員系統,門市連e-mail是什麼都不會;門市全都有導入平板,結果不會開機……。」蔡宜珊坦言。
放軟:設KPI不如徵自願者
一開始,蔡國平與蔡宜珊等人,低估了員工對改變的抗拒,直接訂好KPI,就要員工遵守新規定。結果,辦客戶回娘家活動,要更新客戶資料,員工卻填不實資料充數,連Line@也推不太動,認為總公司「沒事找事幹」。蔡宜珊自嘲說:「那段時間,可能我榮登全眼鏡業界最討人厭的人。」
甚至在那段期間,他們推動數位化的方式在匿名論壇上受到批評,「我們最後發現,不能來硬的。」蔡宜珊等人開始改變做法,例如2016年底推動電商平台時,便不再只是上對下的強硬要求,而是先徵求50家自願試行的門市,花了約2年時間,才推導到全台。
讓利:告訴執行者好處在哪
一位同業高層坦言,寶島推動數位化確實較晚,「有時候(是)透過一些反應以後,或是同業已經做過哪些事情,再去講求它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