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不能回家嗎?隔離在機構中的他們 等不到社會敞開大門

2016-11-06 09:00

? 人氣

社區民眾乃至於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接納度仍有待提升,因此國內機構中慢性精神病患每年得以出院回家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圖為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病房。(取自八里療養院網站)

社區民眾乃至於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接納度仍有待提升,因此國內機構中慢性精神病患每年得以出院回家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圖為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病房。(取自八里療養院網站)

「精神病患安置去機構化是台灣的目標,也是理想,但若缺乏全民共識,落實上還是有一定難度。」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坦承,目前國內慢性精神病的醫療模式,仍處在機構化與去機構化之間。部立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也說,因社區民眾乃至於家屬對患者的接納度仍有待提升,國內機構中慢性精神病患每年得以出院回家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慢性精神病患出院回家比例 不到千分之一

經濟學人智庫中心日前接受楊森藥廠委託,針對亞太地區「精神健康與社會融入指數」(Asia-Pacific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Index)進行深入調查,結果在接受評比的15個國家中,台灣排名第3,僅次於紐西蘭與澳洲,表現較亞太區其他高收入國家如新加坡、南韓、日本、香港、馬來西亞,都來得好。

20161104-smg0035-亞太地區國家精神健康與社會融入指數排名-01
 

然而仔細探究報告的內涵,台灣此次獲得的總分80.1分,僅較第4名新加坡的76.4、第5名南韓的75.9分分別些微領先3.7到4.2分,但與第1名紐西蘭94.7分與第2名澳洲92.2分之間,最多卻有將近15分的差距,「這幾乎已是另一個世界!」

諶立中表示,近年台灣精神健康與醫療水準持續精進,自殺防治工作猶見成效,但在慢性精神病患的確診率,乃至於「去機構化」方面,相較紐、澳等先進國家,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天如專題1104》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黃天如攝)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表示,相較紐、澳等先進國家,近年台灣在慢性精神病患的確診率及「去機構化」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黃天如攝)

推估有近半數患者 未曾接受過醫療及鑑定

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秘書長黃敏偉指出,依全球統計思覺失調症的終身盛行率約1%,即全國2300萬人口,推估約有23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然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國內以思覺失調症為主、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約10萬人;因曾住院經衛生單位列冊關懷的慢性精神病患,也只有14萬人,在在凸顯社區中可能還有近一半的患者,因故從未接受過專業的醫療及鑑定。

雖在號稱全東南亞最大、聚集了近5000名慢性精神病患的花蓮玉里鎮擔任精神科醫師,孔繁錦也不諱言地說,臨床經驗證實,精神病患長年累月在機構中生活,只會造成各項功能更快速退化;因此,為了病人的最佳預後著想,即使不得已須設立精神病患安置機構,也應盡可能的小型化、社區化。

安置機構社區化 阻止大

既然如此,為何至今台灣還有所謂的「九大」慢性精神病患安置機構,且其中「衛福部立」的單位就占了五家之多?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精神病。(取自八里療養院網站)
台灣有所謂的「九大」慢性精神病患安置機構,其中「衛福部立」的單位就占了5家之多圖為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取自八里療養院網站)

對此諶立中搖搖頭說,精神病患發病期間的種種脫序行為,常使得他們與家人之間結下難解的恩怨情仇;加上至今在台灣要設立一家日間復健機構,還是得偷偷摸摸,否則動輒就會遭鄰里長率眾以「連累房價」為由拉布條抗議,試問在這種情況之下談去機構化,談何容易?

國外精神病院工作人員比患者多 台灣1人顧10人

孔繁錦也說,機構化也常是一個社會在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下,不得不的妥協。因為當一個機構大到一個程度,每名住民的食衣住行平均花費就能有效的分攤,院方甚至可以訓練功能較好的病人,負責管理功能較差的病人,相形之下,「去機構化要花的人力與物力,絕對比機構化多得多!」

天如專題1104》衛福部立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摘自孔繁錦臉書)
衛福部立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指出,精神病患安置「去機構化要花的人力與物力,絕對比機構化多得多!」(取自孔繁錦臉書)

諶立中說,以澳洲公立的精神病患康復之家為例,其機構中配置的工作人員,往往比患者還多,與台灣康復之家1名工作人員平均要照顧10名患者,完全是天壤之別,這就是有沒有國家資源大力支持的不同結果。事實也證明,目前台灣精神衛生預算僅占健康總預算4%,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最低值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