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從來不是新議題,但教育部日前在粉絲專頁po出「8件制服」,制服上分別繡著娘炮、歐羅肥、醜矮子…,也是8名當事人學生時期被霸凌的綽號,令校園霸凌再度掀起話題。據統計,教育部每年約受理600件疑似校園霸凌事件通報,且即使礙於各種因素,最後成案件數多不超過200件,反映的仍是近千名孩子受傷的心靈。更甚者,兒福聯盟今年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國內學齡兒少過去一年內曾遭到校園霸凌的比例為23.6%,顯示官方的統計數字,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所謂霸凌其實是人類社會競爭權力地位的常態,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與環境中,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孩子間的霸凌行為正是模仿大人「 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行為。不同的是,大人遭遇霸凌,不僅相對較有自我保護能力,多數情況下也可選擇遠離霸凌自己的人事物與環境;遭遇校園霸凌的孩子則因年紀還小,能夠堅強抵抗霸凌或選擇離開者,恐怕只是極少數。
國中霸凌問題最嚴重 反覆性受害成常態
根據教育部「0800200885」反霸凌專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600件疑似校園霸凌事件,其中又以國小最多;惟經逐案調查後,查有實據校園霸凌確認個案每年大約只有1、200件,年級占比也出現翻轉,改以國中居多。
以教育部2018年的統計為例,全國累計有159件校園霸凌確認案件,其中又以國中70件、比例44%最多。而在159個校園霸凌事件背後,被害人則有624人次;換言之,集體霸凌、集體被霸凌,乃至於同群被害人經常性、反覆性地受害,都是國內校園霸凌的常態。
姑且不論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幼稚園,或年級更高的大專院校,被害人除了學生,也有可能是老師、教職員工,單以107學年全國國中、小及高中學生人數共計115萬8557人,而教育部掌握的校園霸凌被害人次只有624,就可一窺其背後隱藏的黑數,可能有龐大。
兒福聯盟2019年家長校園霸凌認知調查就指出,過去一年內曾遭校園霸凌孩子的比例為23.6%。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國中學生行為調查」也顯示,國中生過去30天內曾遭霸凌的比例約為6%。
台灣兒童健康聯盟2014年出版的《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中亦調查指出,國內兒少近兩個月內曾遭校園霸凌的比例為17.3%,雖在近年曾進行相關調查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台灣在22國中排名第20;惟單憑學齡兒少過去兩個月遭校園霸凌比例17.3%,即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曾遭遇校園霸凌的調查結果,還是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