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紐約大學27日舉行「中美貿易磋商機制學者研討會」,包括5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37位國際經貿和法學專家,發布一份聯合倡議「中美經貿關係──尋求新的出路」,提出「四個籃子」框架來對政策分歧進行分類,讓中美兩國「重新平衡」未來兩國經貿關係。
所謂的「四個籃子」分類處理框架,首先,所有籃子中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但中美貿易中有些議題,可以先在WTO之外通過雙邊磋商來處理,然後再通過WTO規則允許的「靈活度」納入WTO的框架內;而對於數位貿易等新領域,則需要發展新的WTO規則。
聯合倡議還表明,該倡議適用範圍不侷限於中美,而是對所有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都適用。它既與現存的WTO規則和體系保持一致,也允許存在分歧的兩個國家在WTO規則涉及不到的領域達成雙邊協議,而無需WTO修改現有規則或體系。
劍橋大學國際經濟學講師、聖約翰學院研究員克勞利(Meredith A. Crowley)強調,這份倡議的重點是通過允許第三國參與雙邊爭端解決機制,尋找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HKS)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羅德里克(Dani Rodrik)指出,這份聯合倡議以保護兩國利益的方式重新構築中美關係,「即使美國總統不是川普,中美關係仍存在需要解決的系統性問題。」
羅德里克還說:「美國領導人沒有將面向國內的貿易政策納入其國際戰略和全球戰略的考量,也沒有考慮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我希望我們的聯合倡議能夠彌補這一缺失。」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呼籲中美兩國在「讓中國全面實行西式市場經濟」和「兩國經濟脫鉤」之間,尋求一個折衷方案。專家們提出新的磋商原則,允許兩個國家維持自己的經濟體制,並使自己免受對方政策的傷害,而兩國人民繼續享有雙邊貿易的利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發起倡議初衷是希望既保留國際貿易帶來的好處,同時又給兩個國家國內政策選擇的空間,「中美兩國學者仍然能夠發表一份聯合倡議,這件事本身就說明兩國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基礎。」
姚洋也指出:「從規模、經濟或全球影響力來說,中國都不是一個小國。因此,中國需要改變自己的國際關係範式。我們不再是追隨者──現在我們必須成為規則制定者。常識告訴我們,即便你只是一個追隨者,你也需要關心其他人。中國需要對美國在上一輪全球化中所受的衝擊保持敏感。」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雷蒙(Jeffrey S. Lehman)表示,如果我們清楚、理性地認識到中美兩國之間的差異,找到公正透明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兩國人民均能享受到一個真正的全球經濟所帶來的金融、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收益,我們才能攜手共進、邁向未來。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則說:「中美兩國都應該克制自己,不要將雙邊對抗升級為多邊對抗,不要讓第三國選邊站,不要讓雙邊對抗,升級為美蘇所曾導致的全球對抗局面……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可以共存,那麼即便是通過競爭,中美兩國也可以成為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