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逐漸浮現:《停滯的年代》書摘(2)

2016-11-25 06:00

? 人氣

在2007年至2014年間,政府債務增加了25兆美元,達到58兆美元。有10個國家的政府債務對GDP比率超過100%,包括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日本政府的債務對GDP比率超過240%。因為經濟成長緩慢、通膨率偏低,加上政府入不敷出,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日本和許多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對GDP比率預料將上升。在這些國家當中,政府債務多數已增至不可持續的水準,如何降低或何時降低目前並不清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債務有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全球經濟上方。

失衡的,依舊失衡

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失衡的情況至今未變。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失衡的情況起初略有改善,但那是因為經濟成長放緩、民間和公共投資大減,而不是因為改革有成。德國、日本和中國,仍然不願意改變仰賴出口和巨額經常帳盈餘的經濟模式。

但是,替出口買家融資的策略,顯然是有問題的。當買家陷入經濟困難時,債權人將被迫借出更多資金給買家,以求保護既有投資的價值,並防止買家的貨幣或證券貶值。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等國家發現,美國經濟惡化、主權信用評等下跌、美國公債和美元貶值將損害它們的利益。中國總理溫家寶2008年表達了中國的憂心:「美國金融部門發生任何問題,我們都會擔心中國的資本是否安全。」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和英國的銀行和投資人發現,他們因為借錢給風險日高的歐豬五國,也承受了類似的危險。他們憤怒地拒絕寬免債務的呼籲,將借款人說成是想要毀約、不道德的乞丐;債權人不願承認自己因為沒有審慎考慮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做了不明智的放款決定。

有些人以為歐盟慷慨提供新貸款以拯救借款人,但這種印象是錯誤的。這些新貸款絕大多數落入原本放款的銀行和投資人手裡,而非真的由借款人拿去用。以希臘為例,該國拿到逾2,000億歐元的新貸款(約為GDP的125%),但其中只有約11%是直接替希臘政府融資。德國、法國、荷蘭和西班牙參與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賽普勒斯的紓困計畫,主要是因為它們有必要保護本國的銀行和投資,但它們未來可能因此蒙受更大的損失。

2015年初,信貸助長美國人消費的情況又再度出現:消費對美國經濟成長的貢獻,創下2006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以來的最高水準。美國的進口恢復成長,儘管進口的能源價格大跌,美國貿易逆差仍接近GDP的3%,邁向經濟衰退之前的高點6%。德國和中國的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兩國繼續輸出資本,全球經濟失衡的情況仍未糾正。

大到不能倒不減反增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規模不減反增,而且市場勢力比以前更集中。這是因為當局強迫一些業者合併,法規偏袒較大型的銀行,而且政府在國際上宣傳這些「國家冠軍企業」。顧客因為覺得大銀行較安全,而選擇使用其服務,另類資金來源減少,以及較小規模的業者競爭力衰減,也都增強了這些大銀行的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